“相比如今可送货上门,早年间我们在内地电商上买的东西,都要大排长龙去转运点附近的货车上拿取件码提货,场面颇为壮观”,作为定居在香港十几年的新移民,小冰几乎见证了内地电商平台在香港市场的发展史。
另一边,因工作原因常年奔走于广州、深圳、珠海的香港“土著”梁震甫,在尝试过内地一众电商平台后惊叹于其价格的划算和售后服务的完善,这是他在香港本土电商及海淘平台从未有过的体验。
小冰告诉南都记者,今年升级新手妈妈的她,“双十一”期间在唯品会上“剁手”了不少母婴用品,还奖励了自己几件秋冬美衣;而身在香港的梁震甫则在唯品会上入手了安踏和回力等国货运动品牌,还帮家人买了花西子的口红和眼影。
他表示,港人近年来对国货品牌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天猫、京东、唯品会这类电商平台的使用率也越来越高,“我们发现原来国货已经能够做到不输大牌的品质,价格又极具优势,加上这些平台流畅的购物体验,对于务实的香港人来说,何乐而不为?”近日,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新零售实验室围绕“国货创新力百强榜”评鉴活动开展调研时发现,品质国货正成为香港消费者的“心头好”。
内地电商入局香港市场已久。大约七八年前,头部电商平台们就在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在香港市场不断下注。疫情后,随着香港居民消费习惯的改变,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与发展,越来越多港人在内地定居,内地电商事业与各大国货品牌更是全面渗透致香港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消费认同到文化认同,香港居民被改变的远不止购物习惯。
疫情冲击改变港人线下购物习惯
据了解,梁震甫现为香港创客教育综合服务公司“Iron Future”的创始人,因为业务性质关系,疫情暴发前他常年辗转于广深珠等多地出差宣讲。加上有不少亲戚朋友定居在广州,他每年停留在广州的时间都不少,因此对于天猫、京东、唯品会、拼多多这类内地电商平台并不陌生。不过,疫情冲击之下往返内地受限,他在内地电商平台上的消费频次对应开始增多。
他告诉南都记者,如今他一个月最少会网购3-4次,除了柴米油盐这类比较琐碎的日用品,其余的鞋履服饰、体育用品、小家电等其他用品都更倾向于在内地电商平台购买。“现在有时候和朋友一起凑单买一大堆转运过来,部分时候会让在深圳或广州的朋友、家人帮忙带回来”,他笑说最近适逢“双十一”,自己在唯品会上为安踏、回力两个国货品牌贡献了不少银两。
但其实在疫情之前,梁震甫与大多数香港本地人一样,更热衷于线下购物。他解释道,香港本来就是一个商业氛围浓厚的城市,随便走到哪都可能找到商场,加上城市面积不大,去哪购物路程都不会太远,久而久之所看即所得的线下购物场景成了大家的习惯。
而这一切在疫情冲击之下悄然发生了改变。梁震甫告诉南都记者,疫情导致大家外出行动受限,加上那段时间内地各大电商在香港的宣传力度空前,他在周围朋友的推荐之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下单,体验感超出预期。如今,梁震甫还开始接触抖音、快手这类新电商渠道,时不时被“种草”一些此前未了解过的国货品牌。
真正被改变的远不止购物习惯
而相比于梁震甫的新鲜体验,作为已经在香港生活十几年的内地新移民,小冰犹记得在港大读书期间,淘宝刚刚在香港市场打开知名度,学校附近的转运点总是大排长龙,即便取货不那么方便,同学们也依然满心期待地拿着取货码前来,场面颇为壮观。后来大货柜逐渐发展到有快递驿站这样的取货点,再后来开始有送货上门,“不过人工就肯定比内地贵。”在小冰的感觉中,其实渐渐渗透在她们生活中的还不仅仅是内地的电商平台,很多不同类型的APP也在越来越多的影响或者说改变着她们的生活方式。
“比如美团,深圳工作节奏很快,中午基本就靠美团的外卖解决。香港其实也有外卖APP,叫外卖费用还挺高的,差不多需要15-20港元一单,要不就是打电话到相熟的茶餐厅让他们送餐,其实也还是挺麻烦的,比较难形成习惯。但内地的外卖软件平台就又方便又便宜,而且选择又很多,很容易就改变了过往的模式。”
小红书小冰也经常会看,因为她刚刚升级为妈妈,新手妈妈需要很多育儿知识,“比如我刚刚下单一部婴儿车就是被小红书安利的,是一个德国品牌。”小冰说道,“作为内地电商平台的深度用户,她特意做了对比,这款产品虽然在几个电商平台都有,但在唯品会上的日常标价就比其他平台低很多,1500块左右,其他平台的普遍标价都在2000以上,价格外加各种赠品,综合来看全平台最便宜,且当天就发货,也没有注入抢券、付定金、返现等各种套路。”
诸如这些软件在小冰的手机里下载的越来越多,打开频率也比较高。“给我一种感觉,内地的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各方面都在飞速地发展着,还有一个变化也是很明显的,过去香港的普通话其实还没有普及得特别好,尤其是一些小食店,可能很多店员可能都听不懂,但现在大街小巷几乎都能很好地听说普通话了。”小冰由衷地感叹道。
开始用“老字号”代替洋品牌
与小冰有同样感受的还有阿城(化名)。因为在买买买方面的专业度高,他还成了香港同事们的“代购一哥”,“香港同事让我代购的最多的就是李宁,毕竟近年来爱国热情高涨,国货宣传的又很到位,当初李宁那款老爹鞋我帮他们在电商平台上下单了好几对。”
由于疫情原因,同为新移民的他如今更多时间待在深圳处理工作,作为男生阿城不爱逛街,他告诉南都记者如今自己70%的购物行为都是在线上完成的。所以较早就已经对各大电商平台都十分了解,还曾经在京东上买过一台抽湿机。因为香港比较潮湿,我看中的是一个国内的品牌香港没有的卖,专门寄到当时的朋友家里,然后我从深圳搬回香港,还挺重的。这台抽湿机现在还在家里,性价比真的很高。我一般买电器产品都会比较谨慎,会专门“做功课”,比如上知乎看看大家的分享。再来最终判断入手哪个品牌。其实我没有特意地去区分国内品牌还是国外品牌,只是追求产品的实用性。同样的我自己也会在知乎上去做一些分享给有同样想法的人提供一些建议。
“我现在也会去用很多国内的APP,比如大众点评,在深圳找好吃的好玩的,都会点开看,也是有很多分享,既可以“种草”又可以避坑。”有趣的是,阿城最近从唯品会上购入了一大批英雄牌钢笔,作为给公司新人的入职礼物。他表示,以前老爱送LAMY这种德国品牌,作为内地的新移民,他希望带有一代人情怀的英雄牌钢笔能被香港同事所知悉,自己也会通过这只老牌国货钢笔向香港同事传递更多内地的文化,加强之间的了解。
香港人在内地电商上反向代购
和阿城一样,小冰也没逃过帮香港同事代购的命运。她笑称大至电器、衣服,小至日用、食品,她从代购的物品中,也感受到了两地市场、文化融合发展的趋势。“现在很多香港同事都爱看小红书、微博这类平台的测评类内容,然后就不断‘种草’,这几年内地大火的网红食品像螺蛳粉、麻辣小龙虾等我都帮他们买过不少。”
除了反向代购国货,小冰也发现,身边不少香港的朋友甚至开始反向代购国际大牌乃至奢侈品。“以前都是内地特别是广东地区的朋友喜欢来香港‘扫货’,但近年我们发现内地电商平台上不少大牌比香港本土还便宜,售后服务又很好,我自己就在唯品会上买过MK、COACH的包包,还买过施华洛世奇和APM的首饰。”
不过,小冰回忆道,真正让她认识到唯品会“正品好价”的一次购物经历,其实是她首次在唯品会上购买的一件女装品牌大衣。“当时逛街看到那件大衣1500多元,觉得有些贵了就没买,但回去后心心念念,同事就告诉我说不定唯品会上有让我上去看看,果然半个月没到这款就上线了,才四百多元,当时这个差价真的是太让我惊讶了”,自那之后,她的大部分服饰都从唯品会上购买。
最近小冰还发现了唯品会的另一个APP叫花海仓,她向记者介绍道,可能不是很多人听过,你可以把它想象成线上的奥特莱斯,就连界面的涉及感觉也是完全一样的。一打开这个APP就能看到各种精选特价的大牌产品,衣服、家纺、饰品、香水都有。有时也没什么目的,我都会打开去逛逛,淘点好货,价格会比本来就便宜的唯品会还要优惠。最近她的网购有一半时间都转到了这个APP。
网购不是简单的形成购物链接
而在梁震甫看来,内地电商平台除了上述提到的价格优势,其售前、售后服务的完善则让他在采访中频频提及,惊叹不已。他表示,香港由于线下零售更发达,严格来说,如天猫、唯品会这一类的综合电商在本土几乎没有,可购买的线上渠道很多是线下门店的品牌网站或是Instagram(社交软件,以下简称“ig”)上的个人博主代购。“比如在ig上的KOL团购,售后跟不上,回复很慢,有次没货三个月了也不跟我说,还是我自己去问才退款。而在一些品牌或集合店的官网下单后,有时候能拖两个星期才送到,售前问点商品相关信息也是一问一答没什么温度的”,梁震甫表示,他刚开始用唯品会买衣服时拿不准尺码,客服就仔细询问其身形,还主动帮他将香港尺码换算成内地尺码,没有码数了会尽量帮忙调货,下单第二天就能送到家,这一切都让他颇有些“受宠若惊”,“线上化、数字化不是简单的形成购物链接即可”。
他告诉南都记者,如今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在疫情后开始接触内地一众电商平台,以前他们因为接触得比较多的都是国际品牌,很多国内的品牌还没有进入香港市场,过往也没有更多的渠道去了解,但现在透过电商平台,他们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到很多国货,“在我们看来其实很多国货不仅很潮,而且性价比和实用性也都不错,尤其是疫情后,大家发现很多消费行为是可以精简的,不一定要追求所谓的贵价大牌。”
而在这个双十一没少囤货的阿城表示,成长于内地、安家于香港的他切身感受着近年来国货在香港的崛起,以及内地电商平台对港人生活的改变,“无论是国货品牌还是我们的电商平台,大家都在努力做得更好,其实好东西就在我们身边。”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新零售实验室
采写:南都记者 徐冰倩
策划: 甄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