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口出生率连年下将,在2007年至2011年期间大幅滑落9%。与以往经济萧条导致的出生率下降不同,如今更多适龄男女主动选择不孕不育。对他们而言,没有孩子的生活圆满、充实。
尽管越来越多人选择不要孩子,这种生活方式仍难为社会主流接受。“无孩一族”尤其是女性承担的社会压力可想而知,所到之处一片诘问:“你为什么不要孩子?”
迟迟未到的“那一刻”
早在14岁那年,劳拉·斯科特就下定决心不要孩子。看着妈妈为抚养自己和哥哥累得筋疲力尽、全无自我,少女劳拉实在提不起兴趣生儿育女。
妈妈却总教训她:“到时候你就不会这么想了。”劳拉26岁结了婚,期待自己会突然之间改变主意,但“那一刻”却从未出现,“我意识到自己其实过得挺好的”,她说。
劳拉过得不单是“挺好”,简直就是充实。她今年50岁,是一名作家、纪录片制片人和职业规划师。“我不要孩子,因为我享受自己的生活,”她说。
劳拉并不孤单。在美国,如她一般选择不要孩子的职业妇女大有人在。美国皮尤研究中心数据显示,美国选择不要孩子的各种族女性人数大幅上升,每5名告别育龄期的女性中就有一人没有孩子,而20世纪70年代同一比率为10:1。
与以往不同,这一轮人口出生率显著下降与经济萧条无关。早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美国从未生育过的40岁至44岁女性人数就比70年代增长了80%,占总人口的18%,比1976年的比例高出8个百分点。
选择不要孩子的女性以受过高等教育的白人居多。不过,皮尤研究中心2010年的调查显示,越来越多其他种族和教育背景女性也加入其中,不愿意要孩子。
34岁的索奇特尔·弗洛雷斯出身拉美裔家庭,父亲是洪都拉斯移民、母亲是墨西哥移民。在她的家族文化中,“家庭是个人的成功与骄傲所在”,全家老小历尽艰险移民美国就是为“延续家族血脉”。
正因如此,弗洛雷斯不要孩子的决定在家里触犯众怒,犹如背叛了整个家族,引发了一场家庭悲剧。不少家人和亲友甚至和她断绝关系,再不往来。
幸运的是,弗洛雷斯找到了理解并支持自己的伴侣。她的同居男友也是拉美裔,已有一个15岁的女儿。目前三个人生活在一起,但男友认为弗洛雷斯没必要为此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信条,鼓励她坚持时常加夜班的非营利性工作。
即使在弗洛雷斯生活的加利福尼亚州波莫纳大学城,找到这样一个理解并全力支持自己的拉美裔伴侣也实属不易。她认为,对于自己坚持不要孩子的“斗争”而言,这段恋情可谓胜利果实。
越来越多美国黑人女性也选择不生孩子,人数从1994年到2008年增长了30%。研究种族和性别的社会学家詹妮弗·希克斯·仑德奎斯特认为,这一定程度上缘于新一代黑人女性不愿意重复单亲母亲的悲惨命运。不少事业上颇有成就的黑人女性常常抱怨,与自己条件相当的黑人男性寥寥无几。
不愿生?不敢生?
谈及不要孩子的原因,不少“无孩一族”表示,对生活心满意足,没有为人父母的意愿。然而,社会和经济学家认为,生育率大幅下降是因为越来越多人既不想也“不敢”生孩子。
居住在纽约的杰娜·约翰逊与男友同居,觉得没有孩子的生活充满无限可能。“我可以做各种事情:买漂亮而不实用的东西、陪年迈的父母旅行、去朋友家过夜、在家宅一天、给侄子侄女寄礼物、报名外语班学习、随时出门和朋友喝一杯,”她说,“我知道有孩子也能做这些事情,但情况会更复杂,而如今我的职业、长期甚至假期计划都不会受到束缚。”
另一方面,如今盛行的亲密育儿法要求父母投入更多精力和财力,这令不少育龄男女望而生畏,一直推迟生孩子时间或干脆不要孩子。
网站设计师杰娜·斯塔克斯说,自己不要孩子,并非担心找不到合适的伴侣。实际上,她只有撒谎说自己想要孩子,才能注册成为在线相亲网站eHarmony的会员。颇为讽刺的是,斯塔克斯以发展母婴用品网店为生。
“只有从事母婴用品行业、销售相关产品,你才知道养儿育女是世上最辛苦的工作,”她说,“我很高心自己不要做这份工作。”目前,斯塔克斯与母亲住在曼哈顿的一幢公寓中,养了几只猫。
作为一名职业保姆和艺术教师,27岁的利娅·克劳斯深知养育孩子的艰辛。“养孩子要你投入全部,我不知道自己能否做到,”她说。
克劳斯和丈夫保罗结婚4年,从未想过要孩子。工作之余,她倾心艺术创作,还开了一家点心房。29岁的保罗在一家信用卡公司客服部门工作,业余时间热衷博客写作。两人还是虔诚的信徒,经常参加教堂活动。
对于他们而言,实在没有时间和精力生儿育女。“我们的日程安排已经够疯狂了,”克劳斯说,“我们恐怕没法当好父母,如果不能尽职尽责,还不如别要孩子。”
实际上,不少人最初只是试图拖延生孩子的时间,后来却发现没有孩子的生活其实挺好。美国卡罗琳娜人口研究中心主任菲利普·摩根常年研究女性的婚姻、生育情况。他说:“20年来美国生育状况的现实是,越来越多女性因为工作、教育或者缺乏可心伴侣等原因推迟生育,与此同时她们发展出令自己心满意足的生活方式。”
经济学家布莱恩·卡普兰估算,计入薪酬和晋升机会损失等因素,一名美国职业女性生养孩子要承担近100万美元的经济损失。与此同时,抚养孩子的经济成本却只增不减。数据显示,在美国抚养一个2011年出生的孩子至18岁,平均需要投入23.49万美元。如果是年收入10万美元以上的家庭,抚养一个孩子的平均投入是39万美元。
两难选择
除了经济原因,不少女性不要孩子,缘于自我意识和能力增强。
纽约大学社会学家凯瑟琳·格尔森认为,更多现代女性选择推迟或不生孩子,经济原因尚属其次,更主要的是因为她们希望“有时间自己过日子、思考想要怎样的生活,其他追求取代了当妈妈的愿望”。
正如14岁就决定不要孩子的斯科特,不少女性从未有过生孩子的意愿。一些学术研究试图从生理层面探明究竟什么原因让女性渴望或不渴望生孩子,但至今未果。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金泽敏(音)甚至发表了颇具争议的研究结果,称不要孩子的女性更聪明。
金泽敏的论断基于英国一项为期50年的儿童发展跟踪调查,认为智商高的女孩往往较早就决定不要孩子。他甚至得出数据,女孩智商每高15点,生育孩子的可能性就下将25%,即使计入经济和教育因素亦然。
不过,金泽敏的研究鲜有同行认可。生育率与智商的关系或许在于高智商女性往往教育程度较高、具有较好的职业前景,生孩子的机会成本更高。
实际上,无论主观选择还是客观影响,不要孩子的女性都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压力。连续15年来,人口学家斯蒂芬妮·伯恩每年都会询问在校大学生,今后要不要孩子。几乎所有学生都给出肯定答案,但每当问及原因,却无人作答。伯恩指出,这是典型的社会职责驱使。
依照这种思维定式,人们长大成年理所当然要生孩子。对于无孩一族,这意味着令人窒息的社会压力。
40岁的蕾切尔·阿吉说:“我厌恶这个国家痴迷于孩子的文化,社交网络几乎成了展示自己小孩照片的平台,年满40岁的我却没有照片可展示,这令人难以接受。”
阿吉毕业于一个教会学校,但因为难以忍受教区里“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不再去教堂。在自己的演艺事业起步时,她就搬到田纳西州首府纳什维尔。这里近三成不信教家庭没有孩子。她原以为,只要一件皮衣、一把吉他和一包烟就可以在这里开始新的社交生活,却发现还是一条孕妇裤、一辆婴儿车和一包纸尿裤更管用。
社会学家格尔森也呼吁,无论生儿育女还是不要孩子的女性,社会应该给予同等关注。否则,职业、自我和家庭的矛盾永远无法调和,女性处于“不生孩子你就完蛋了,生了孩子你也完蛋了”的两难境地。(袁原)
相关链接:无孩一族的社交圈
主流文化和社交生活中,有关孩子和母婴的题材无处不在,决定不要孩子的无孩一族只好抱团取暖,打造属于自己的亚文化和社交圈。
网站Meetup.com专为无孩一族服务,2万多名会员遍布美国90多个城市,其中分组设有不要孩子的女性或夫妻。
在田纳西州首府纳什维尔,无孩一族每周五都聚会。前来赴约的24人多住在附近,他们无一打算要孩子。他们聚会时一起划过船、吃过饭、喝过酒,但从不谈不要孩子的事情。“可能只有在这儿我们才不用解释为什么不要孩子,”参加活动的安德烈亚·雷诺兹夫妻说。
(原标题:美国“无孩一族”的喜乐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