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才是美国 |

不吹不黑 亲历亲记

今天分享我们特约撰稿木愉老师的文章,他在印第安纳州一家医院工作。

本地大学的亚洲文化中心每周有一次麻将活动时间,由来自中国的麻将大师一边讲授一边陪打,这个活动已经进行了多年,也算传播中华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对麻将没有兴趣,不过对麻将在美国的来龙去脉倒是感兴趣。

多年前,我们家里也支起了麻将桌。 常客是岳母、另一个中国老太,还有两个美国老太。某一天,其中一个美国太太把她先人留下来的麻将拿来显摆。那副麻将的正面是象牙,反面是竹子。条子、筒子、万字之类都没有什么异常,但是,上面的角上都镌刻有阿拉伯数字。显然,这副麻将是美国版本,是专供西人打的。 麻将盒精致复杂,分为四层,除了置放麻将,还有计数用的象牙条,条上刻有点数。 还有四个木质支架供每个牌客放置自己一副牌。 另外,还有四个方方的小骰子,装在一个小小的木盒子里,看去就像童话里小人国的家具。

我问老太太:“麻将是从中国买来的吗?”她答:“是我父母在波士顿买的。上世纪二十年代,麻将在美国很风行。”说罢,递给我看她带来的麻将手册。那本书蓝色封皮,一看就是久经了历史风霜的。我打开一看,书也是上世纪20年代出版的。作者是亨利·斯尼德(Henry Snyder), 编者是罗伯特·福斯特(Robert Foster)。时间真巧,当时的中国正好经历了五四运动的洗礼,正为西方的德先生和赛先生着迷呢。就在同时,中国来的麻将却也成为了美国上流社会的时尚。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美国历史上是一个开放抒情的年代。爵士乐的婉约旋律在东西两岸、密西西比河上下游低徊,这个时候,麻将进入了娱乐口味大开的美国人的视野。1920年第一个麻将台开始销售,并且在华盛顿特区内十分流行。同样在1920年,约瑟夫-巴布考克出版了被称为“红书”的关于麻将的书籍,这本书里介绍了麻将的规则,这是麻将介绍入美国的最早版本

巴布考克在中国生活过,在打麻将蔚然成风的中国,耳濡目染,也学会了打麻将。他把麻将介绍到美国后,为了利于传播,把麻将的规则大力简化,使其更容易为美国人掌握。记得我的一个中学同学,曾经为了提高麻将功夫,从学会数番开始,把大三元、清一色、杠上开花等等番名和相应番数都记在一个小本子上,如同对待数学公式一样死记硬背。美国人不通中文,要把番名搞清白,自然是一道不可克服的难关。所以,要让麻将在美国为人接受,简化规则乃是必须的。果然,规则一经简化,就如同中国五十年代简化汉字,从而让扫盲运动如火如荼开展起来一样,麻将就在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传播开来,并引起了一股“麻将风潮”。

在纽约,麻将也风行起来。一开始,麻将是犹太女人消磨光阴的游戏。她们的丈夫走南闯北做生意,女人为了消磨时间,就聚在一处玩上了来自遥远中土的游戏。麻将就此从纽约传播开来,成了美国上流社会的新宠。淑女绅士们在这个小巧的东方玩意前兴致勃勃,把它尊称为“千智游戏”。下了舞场,就上牌桌,在Pung(碰), Chow(吃),Woo(和)的声声吆喝中送走一个一个快乐的夜晚。

1923年,《名利场》杂志登载了福斯特的文章。此君以兴奋夸张的口吻说麻将像风暴一样从西海岸吹到了东海岸。这一时期麻将运动出现了许多变种,到了20世纪30年代,来自巴布考克的传统规则已经被修订和发展,最常见的形式也就是我们概念里的“美国麻将”。这一版本来自于犹太妇女中流行的运动规则,同时1937年,美国全国麻将联盟(NMJL)成立,还出版了美国的第一本麻将手册。美国全国麻将联盟由犹太人创立,1986年举行了首次麻将克鲁斯锦标赛。2010年,该大型活动举办了成立25走年的纪念邮轮活动,美国和加拿大的多位选手参与其中。近年来,美国第二个麻将组织——美国麻将协会(AMJA)也已经成立,并且获得了在北美全部比赛的拥有权,包括在大西洋城的特朗普泰姬陵赌场度假村,在新泽西州也颇具声名。

麻将真的就在东海岸风行起来。纽约在公园大道的街节中引入了麻将的节目,并让12个中国人来表演。不幸的是,麻将表演没有如期进行,因为麻将被人高价买走了。当时的美国,麻将火爆,一时短缺,价格一路飙升,直达200美元一副。那段时间,对麻将的需求实在太过强盛,连从芝加哥海关进口的大象骨头进口也剧增。流行歌手开始把麻将四处传唱。一首标题叫《自从老妈开始打上了麻将》的歌中,歌手以戏谑的口吻说老妈迷上了麻将,家中就一团混乱… 麻将当时差点就要席卷全美,成为跟桥牌分庭抗礼的游戏。不料,麻将热潮只是昙花一现,不久就消退到历史深处。然而,经过一个世纪的沉寂,这朵昙花居然又复活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