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伊斯兰文化的抵触而忽视了伊斯兰建筑装饰艺术

在萧默的《中国建筑艺术史》 一书中,来自清华大学的12人作者团队认为人类文明至今共有三大建筑体系——希腊化罗马、中国以及伊斯兰阿拉伯。自打我有记忆以来到今天,我们中国不少老百姓对伊斯兰文化是相当抵触、不屑的,“清真寺”、“清真”这两个词在网上很不被待见,比如在知乎上搜“杭州 清真寺”,前排3个结果可以感受到明显的抵触。如果把这个和日本风情街比较下,我们可以推断,相当一大部分喜欢日本动漫文化的人支持日本风情街,部分激进爱国人士反对日本风情街,但是可以说对清真寺的抵触是一边倒。这里又要鞭尸一下上海的“优秀历史建筑”了,就我这个生活了近30年的上海本地人来说只见到过希腊化罗马风格的“优秀历史建筑”,没有见到过中国本土的,那就更别提伊斯兰阿拉伯的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就能理解为什么在建筑装饰方面长期以来我们都处于停滞,一个是本土建筑的断代,一个是对于三大体系中的另一个的抵触情绪。

第一个结果最不可思议,杭州建个清真寺不至于悚然吧?那震惊什么呢?

当今我国并不是一个闭塞的国家,从历史上来看我们的古人大多数时间也是相当包容外来文化的。对伊斯兰文化的抵触可以说是在互联网时代内容同质化下的信息闭塞,加之伊斯兰文化的集中地中东在近现代的科学技术方面乏善可陈,战乱不断。大多数人都慕强,因此伊斯兰阿拉伯在不少人心里与“贫穷落后”、“战争”、“迷信”画上了等号。这种观念甚至被进一步嫁接到了我们对一些少数民族同胞的看法上,显然这对民族团结是不利的,造成了一些境外势力有机可趁。取其精华、去其糟泊、博采众长是我国文明经久不衰的民族特性,下面让我们抛开成见来看看伊斯兰建筑装饰的今生前世。在这之前我们就地取材,直接回怼开篇知乎上鄙视的杭州清真寺。

这个滤镜有点夸张,不过我暂时想不出综合温暖、神圣、辉煌这些个词汇在上海能有出其右的建筑

这座建筑在中文网络搜“杭州清真寺 建筑师”、“杭州清真寺 承建方”都是没有确切结果的,在百度百科词条中没有写建筑师,同样英文网络上也没有,英文维基对杭州清真寺的介绍也十分有限,这或许是外国势力为了达到“中国人歧视伊斯兰文化、少数民族信仰”的宣传目的。最后我是在某张谷歌图片中发现其来源为杭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官网,点开发现是他们公司的设计作品。然而用“杭州清真寺 建筑设计研究院”、“杭州清真寺 杭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在中文网络依旧没有结果,可见当今的中文网络搜索引擎数据采集出现了大问题。现在我们回到这座建筑本身,仅仅就图中这个立面,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规格不同的窗框拱、门拱、盲拱,如此丰富变化而紧密结合的几何面构型是我在其他国内建筑上从未看到过的,多个市外阶梯台阶仿佛你可以置身于它的任何位置,中心穹顶前的这座平台给我们印象中的宗教建筑带来了休闲氛围,我们在《基督教早期、拜占庭、罗曼式公共建筑上》提到过:“清真寺不仅仅时宗教仪式的圣地,在穆斯林世界,它也是家庭、朋友社交、聚会、表达政治议题、学习、商贸的重要场所。”在我看来这个平台还是有些保守了,完全可以架起一些户外阳伞,摆上几张桌子,开设几个卖茶水、小吃的铺子供人们在此聊天、休憩。最引人瞩目的要数它的金色穹顶了,带有扶壁加固支撑的结构目前为止我没有看到过其他建筑有使用过,这莫非是杭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独创?这个附加的小变化让我觉得要比起单传的半球形要更有气势!金色屋顶板在此图中被ps调整了色调,我觉得要是屋顶板颜色如图就好了,介于金箔色与红铜色之间,华丽、隆重又兼具温暖。两座宣礼塔与建筑主体具有同样的六角形平面,其上的几何凹凸、穹顶也与主体呼应,十分恰当的与主体融合在了一起。如果把它看作是素描的话,在“大形”方面杭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做的十分出色,可以说在其一众作品中,这座清真寺的设计是鹤立鸡群的,然而说完了优点还是有美中不足的遗憾,建筑商棕色部分的涂饰读者可以依稀看到一些雕刻,这是伊斯兰装饰的书法点缀,在本作中处理的不是很好,没有把这些书法“灵言”的力量体现出来。而最令我不满的是这些突兀的玻璃,建筑设计研究院习惯将玻璃用于各种公共建筑、写字楼,这些矩形玻璃与建筑整体的材质格格不入,当然没有玻璃进光显然也是不行的,在《基督教早期、拜占庭、罗曼式公共建筑上》早期中我们见识过的清真寺无一例外用格子窗框将玻璃切分小块,这样从里面看,其质感会近似同样大小的铅质屋顶板,从而在立面观感上不会造成喧宾夺主的突兀,而通过本书在章节的首图,我发现了另一个做法似乎会更令人拍案叫绝,英文称为Jali或者pierced screen中文网络没有对应的翻译似乎,我这里把它称作有机网格窗花。当然熟悉传统文化的朋友应该会意识到这类似于我们中国的“格心棂花”,从我搜索比较来看不得不承认伊斯兰—印度的有机网格窗花比起我们的格心棂花要更加精致而富有魅力,不过对于这个案例来说哪怕抛开有机网格窗花,设计团队用我们的格心棂花来切分窗框显然也能化解玻璃窗的突兀,另一方面还能为这座建筑增添中国元素,而不至于让它看起来完全是个舶来品。

印度泰姬陵室内的jali(有机网格窗花),这些变幻莫测如树枝、脉络的窗花网格似乎散发着生命力

伊斯兰阿拉伯的开端以及它的建筑装饰基础背景

现在让我们回归本章主题,跟随伊斯兰文化的历史去了解他们建筑装饰的发展历程。伊斯兰阿拉伯人的历史并没有像希腊、埃及、中国那样悠久,在建立伊斯兰教之前,阿拉伯人作为中东的游牧民族并没有什么建筑和艺术。可以说伊斯兰建筑是伴随着宗教建立后突然崛起的,这与其他文明建筑体系漫长的演化大相径庭。一般来说游牧民族较为轻视工匠,对建筑没有追求,不过从伊斯兰史前的考古研究看来,清真寺的许多概念是一脉相承的,如masjid(清真寺)在伊斯兰史前意为跪拜之地,在没有宏大的清真寺之前阿拉伯人用帐篷作为宗教朝圣场所,这种形式的帐篷被称为qubba,著名的圆石清真寺的阿拉伯罗马音为“Qubbat al-Sakhrah”。清真寺中的米哈拉布“mihrab”壁龛在伊斯兰史前为宗教和世俗建筑中的神圣部分,我们可以推测这个概念类似于罗马篇提到的“ lararium ”( 家神的神龛 )。而落实到建筑装饰上,根据《Islamic art and architecture, 650-1250》一书中提到,先知穆哈默德意识到中东本土早期的建筑装饰遗迹,它们被分为3个部分,1是纳巴泰人在被罗马打败后混合了美索不达米亚与希腊风的建筑;2是在今天也门境内阿拉伯半岛南部的赛伯伊人所留下的宫殿;3是由也门迁入黎凡特地区后成为罗马-拜占庭附属国的加萨尼德人所建造的罗马拜占庭建筑。日后的伊斯兰建筑受到其经典《古兰经》不少影响,比如阿拉伯语的文字书法,这些文字实为《古兰经》节选;我们知道伊斯兰教禁止圣像崇拜,于是他们的敏拜尔 (minbar)是一个空的带有古兰经书法文字装饰的壁龛,禁止圣像崇拜源自《古兰经》节选第5章90节:“ 信道的人们啊!饮酒、赌博、拜像、求签,只是一种秽行,只是恶魔的行为,故当远离,以便你们成功。 ”我们知道《古兰经》是穆哈默德对穆斯林教徒布道讲话的集合,它指导了穆斯林如何作一个好教徒,显然这种约束是渐进的,随着宗教影响扩大而加剧的。最早的清真寺相传为穆哈默德自己的家,他为了图方便而不再去城中的宗教场所而在自己的住所进行宗教仪式、祈祷,并同时处理政务与军事,这也是上文提到的清真寺作为一个宗教建筑还同时兼具社交、政治、学习等其他功能。由此我们可以推断穆斯林是十分讲究历史和教义的,他们的许多行动都参考了穆哈默德在历史上的选择,上文提到穆哈默德对3种中东本土早期建筑装饰的了解显然被追随他的信徒们所继承,四大哈里发中的最后一位阿里于公元661年被刺身亡,而在这十几年后就兴起了宏伟了大型清真寺(比如著名的圆石),我们可以推断这些清真寺的“概念储备”有穆哈默德的影子。这种吸收其他地区建筑装饰文化的传统代代相传,阿拉伯人在征服叙利亚、波斯、印度之后又融合了这些地区的东西,尽管我们可以在伊斯兰建筑上看到许多其他建筑装饰体系的痕迹,但是阿拉伯人在此基础上确实发展出了自己博大的艺术辞海。

混合了美索不达米亚与希腊风的卡茲尼神殿
注意这座塔,20层高,或许是世界上最早的摩天大楼
穆沙巴克教堂建于公元470年左右,我们可以看到比较典型的十字架形布局教堂的室内装饰

圆石

现在我们对伊斯兰建筑装饰的初始背景有了大概了解,带着这些背景知识来解析圆石。圆石的内部装饰有许多波斯萨珊于拜占庭帝国的皇冠、珠宝图案的墙面马赛克,学者推测这是用来向这一地区的居民展示伊斯兰信仰胜利的战利品,当然我们要指出这一时期伊斯兰阿拉伯“上层社会”并没有能力指导设计和工艺,建筑的设计可以说完全是依托于本地工匠的发挥。总的而言当时的情况就是新的统治者在面对陌生的土地,尝试通过建筑装饰与当地居民交流,巩固自己的政权。

圆石室内墙面上的形似皇冠、珠宝图案的马赛克贴面装饰
八角形布局、穹顶、金属屋顶板都是拜占庭帝国当时的建筑装饰元素。其外立面的蓝色部分“涂装”为土耳其奥斯曼时代翻新的土耳其琉璃贴面瓷砖(Turkish Faience tiles也有的资料称glazed tiles在英文种我国的琉璃瓦被叫做chinese glazed roof ti

圆石平面呈八角形,外墙拔起天花板稍稍低于外墙向内收缩,中心内部有一圈立柱和墩柱组成的圆形拱廊支撑起圆屋顶座(tholobate或者叫drum,这个词在中文里似乎没有术语,在上图中金色半球穹顶下那一圈带有土耳其瓷砖装饰的圆环即为圆屋顶座),穹顶上带有顶端饰(finial这个在中文里也没有相应的翻译,我在夏商周篇提到过我们中国古代建筑传统上有个十分惊艳的装饰技法是将凤凰一样的鸟类动物雕塑置于屋顶端,有不少出土文物的建筑模型带有这个特征,但是当今似乎没有继承这个)。其外立面的贴面装饰为大理石马赛克(上图中做了说明,其蓝色部分的瓷砖为奥斯曼土耳其时期翻新,原先这部分应该是和室内类似的马赛克装饰)、精细裁切的大理石(ashler masonry)、以及金箔铅板,毫无疑问这些都是拜占庭工匠的技艺。

近距离感受下精细裁切的大理石
如今的土耳其瓷砖外立面在1960年的翻新中又换了一次,不过图案和材质全都遵照原来的样式由意大利方面生产加工(这里并不是强调意大利的东西就高级,而是我比较好奇在1960年代中东文明是不是不具备复原原先的土耳其瓷砖贴面)

我们来到室内,下图展示的是圆石外圈八角形墙体内部以及其内侧的八角形拱廊与内圈圆形拱廊。我们可以观察到形似索菲亚大教堂里的大理石立柱、墩柱,与之相比可以说更为豪华,柱头、墙面腰线、柱上楣都做了鎏金,且有丰富样式变化的图案浮雕。下图画面中央柱上的拱肩带有上文提到的皇冠、珠宝马赛克贴面装饰,注意其拱腹(soffti)的马赛克图案将拱腹切分成了3份,这是十分罕见的做法这样意味着对建筑构件的模糊,在圆石内部还有几处有类似情况。天花板上做了圆形镶板,根据《Islamic art and architecture, 650-1250》所述天花板以及穹顶为木制,用土耳其样式的木作以及冲压皮革(stamping leather这个冲压皮革可能并不是准确的术语翻译,读者可根据英文关键字查找对应的图片了解这种工艺),我们可以看出下图中由外侧八角形柱廊及内侧圆形柱廊所围成的回廊上方的天花板部分显然不是石料或木头的质感,可以推测为皮革材质,特别是深棕色的边框以及吊灯周围那一圈橙色领带形状的图案很明显是皮革,我也是第一次见识到将皮革用于墙面、天花板做装饰用,这种奢华超出了想象。

这张照片对圆石室内装饰的质感体现的十分到位,流光溢彩、大气谦和、三千世界大概指的就是这样的氛围吧?当然如此纷繁的装饰可能不少人觉得不对味,太“重口”了。

整个马赛克贴面装饰涵盖280平方米左右,没有一个动物、人物,全部由植物以及静物(上文提到的皇冠、珠宝还有别的一些奇珍异宝)组成,显然这是伊斯兰贵族对工匠的指示,这在我们当今看来似乎有些强人所难,更不要说没有计算机网络的那个时代了,那时的工匠设计师是如何搞出那么多图案并把他们串联起来的?更匪夷所思的是这些马赛克所绘制的植物蔓藤没有一个是重复的!这么做的动机目前还不得而知,是炫技还是某种工匠圈子内部的习俗?下图中圆屋顶座以及穹顶下沿可以发现各有一行阿拉伯文字,这两段皆为古兰经的节选,对西方世界而言这似乎是最早的将艺术字排版用于建筑装饰,说起艺术字,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之一,直到当今依旧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我们的书法往往结合字画以卷轴形式悬挂装饰,其实完全是可以参考伊斯兰文化设法将书法用更多的表现形式融入到建筑中。

穹顶上的艺术字并不融洽不过圆屋顶座上的艺术字看起来很恰到好处,似乎一个魔法阵的边缘,有种灵言显现的感觉

倭马亚清真寺

位于现今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的倭马亚清真寺是承前启后的,据说它的布局是按照先知穆哈默德的住所,我们前文提到过穆哈默德将其住所作为清真寺,伊斯兰文化向来有遵照先贤的传统,而它作为后世的先贤许多之后的清真寺都仿照其布局。

倭马亚清真寺平面图以及透视图

叙利亚地区早期的清真寺有两个创举,一是maqsura,这个中文暂无翻译,其形象如下图,好似一个铁笼子,实际上是带浮雕的木作,maqsura的作用是保护穆斯林领导人在其内做祈祷仪式时不被偷袭、暗杀。在伊斯兰历史上有多位哈里发领袖遭到刺杀,包括前文提到的四大哈里发时期中的三位都死于刺杀,我们可以推测伊斯兰人对宗教的虔诚可能使他们疏于防备。另一个创举是宣礼塔(minaret),它的作用是发出信号召集信徒来清真寺活动。通过上面的透视图我们可以看到倭马亚清真寺有三座宣礼塔分布于两端末尾和前端中心,这三座塔的设计各不相同,我们会在后文介绍,宣礼塔的原型根据书中记述大概起源于麦地那圣地公元700年左右建造的清真寺,在这之前穆哈默德通过梯子爬到屋顶呼叫信徒集合,可能是这样过于麻烦且有危险,后来就建造塔台来代替,如今人们通过手机电话很容易就可以将消息通知到群组的各个成员,但宣礼塔依旧保留着其仪式感,只不过从最初的叫嚷到用广播喇叭到电铃,似乎也在跟随时代的步伐。

maqsura

我们走进倭马亚清真寺的“庭院”,通过下面几张不同角度的图可以观察到这么些要素:列柱廊上不规则排布着立柱和墩柱,似乎有一侧墩柱的大理石马赛克贴面不见了;立柱和墩柱上有两层拱廊,拱廊所使用的砖石和四面环绕的建筑外墙二层所用的材料一样,其质感不如一层的精致切割的大理石;庭院中的地面皆为抛光大理石,左右两侧各有一个亭子一样的建筑小品。

墩柱的几何马赛克贴面实在没得说,真是十分对我胃口的豪华,图上左侧的大门上方鼓室(tympanum)由椭圆形彩色玻璃构成,十分灵动,再上方的门楣顶角线上镶嵌了一块刻有阿拉伯铭文的石板,这个艺术字装饰真是太有意境了。
画面中心的这个亭子被称为dome of the clock。其后面便是礼堂。
这是与礼堂遥相呼应的北面,我们可以依稀观察到两层拱廊上似乎有彩绘?应该是马赛克贴面,不过石料品质一般效果看起来就不怎么样,可能是年久失修暗淡了,大理石几年没有抛光打磨就会显得黯淡,更别说保存上千年的话,后面这些矩形马赛克贴面在抛光的大理石上也是十分好看。
关于杭州清真寺我建议加入有机网格窗花,其实像图中这个就不错,细看大理石的纹理这种如同玛瑙切片的质感效果特别棒,刚中带柔。列柱回廊上的马赛克展示着建筑风景。
祷告厅所在的这一列的拱廊与门楣相贴形成了一个个拱形门洞,而所有的门洞都以雕刻木作门及有机网格窗花鼓室(typanum)填充,单看门洞部分的构件很中式,如果稍微换一下浮雕图案的话。这给我们启发,是不是中式的木构件可以通过这种形式与石材建筑相结合?
补充一个平面图,上面标注了两侧区块的功能,在网上似乎找不到其室内照片。

祷告厅的室内由两条拱廊切分成三条过道(aisle),显然这是基督教教堂的设计,这里要说的是其实倭马亚清真寺是基于拜占庭遗留的Temenos(这个词不知道怎么翻译,指的是一块赐予掌管或皇帝被围墙或栅栏圈起来用于祭祀神灵的土地),其建筑中所用的立柱都是整个从其他罗马建筑中搬运嫁接的(下图中的科林斯柱式上的蕨叶明显带有拜占庭风格),从下图来看我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拜占庭的基督教堂,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为什么清华的建筑史团队以及国际上大多数业内人士都认为伊斯兰阿拉伯是三大建筑体系之一呢?如果从圆石、倭马亚清真寺算起的话,那么我们应该理解为伊斯兰艺术在图案上做了十分独特的发明和应用,使它自成一个体系,将室内室外的建筑构件通过不同的表面处理技术而独立于希腊罗马以及它们衍生而出的基督教装饰艺术。

祷告厅室内两排拱廊切分三条过道
这一段的天花板很有特色,其上复杂的几何木作以及长条的马赛克镶嵌我是已经没法描述了,匪夷所思的精致和复杂
用于布道的讲坛敏拜尔(minbar)据说是在同一时期叙利亚的另一座清真寺中首创的,这个黑白几何马赛克拼贴的壁柱、墩柱我很喜欢,与纷繁的有机网格窗花形成由浅入深的几何层次关系,我认为伊斯兰装饰能够自成一个体系在于它们对几何图案的编排布局以及将之运用在各种材质上配色的能力。
玻璃橱窗储存着旧车与抛光的大理石地面、墙壁结合,十分和谐,我国的传统建筑元素迟迟停滞我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传统构件的使用举步不前,设计师无法驾驭图案、材质
Umayyad清真寺_哔哩哔哩_bilibili

关于倭马亚清真寺我们最后来说一下它的宣礼塔,前文提到过宣礼塔的功能由来,但并没有说明它的设计由来。在基督教早期、拜占庭、罗曼式风格篇中我们曾经介绍过两座相似的建筑,San Vitale和Palace of Aachen,当时提到过一个概念叫westwork——它是在十字型布局教堂入口处的扩建附属建筑,一般来说westwork有一组相对的塔楼。倭马亚清真寺的三座宣礼塔并非同时建造,它们是在主体建筑完工后陆续扩建的,这看起来和westwork的概念相当像。特别是第一座建成的minaret of bride,我们看外观样式上与罗曼式建筑的塔楼十分相似,考虑到这座建筑许多构件都是从当地的拜占庭建筑搬运来的,可能塔楼也是当地工匠依葫芦画瓢仿照着建的。根据维基百科的说法,有学者认为部分早期的宣礼塔可能是参考了亚述帝国的圣殿以及古巴比伦的金字塔,由于二者的遗迹存在不确定性,这里就不展示了。

minaret of bride

祷告厅一侧的Minaret of Isa据说建于9世纪,现存的矩形部分则是在阿尤布王朝时建立的(著名的埃及抗击十字军英雄萨拉丁,也就是罗曼式建筑在欧洲盛行的时候,矩形部分看起来也很罗曼式),而在其上的一段狭长的八边形塔以及尖顶是土耳其奥斯曼时期再扩建的(通过与索菲亚大教堂和蓝色清真寺比较我们可以十分清楚认识到这出自土耳其)。

祷告厅另一侧的Minaret of Qaytbay建于马穆鲁克卡特巴国王时期,它具有比较明显的马穆鲁克建筑的特征。伊斯兰阿拉伯的塔楼样式十分多,我们仅仅从构建的几何特征上就发现有了许多变化,上文见识过他们对几何图形装饰的能力,将这些复杂几何穿插于栏杆、檐口饰、盲拱、窗花,再用马赛克多彩贴面修饰,使得这些塔楼千变万化。可能就像我们看外国人都长一样,外国人看亚洲人都长一样;在建筑方面相反我们可能看自己的传统建筑都一样,不知道是不是外国人看待他们的传统建筑觉得也看着都差不多,反正我觉得阿拉伯人的宣礼塔真是变化太丰富了。

Al-Atroush Mosque可以看到这个宣礼塔与Minaret of Qaytbay的其中一段十分相似。
这个像保龄球一样的塔尖也是独树一帜
Minaret of Qaytbay的细节拆解,无言以对了,即使用软件建模也会被其匪夷所思的几何构型所震撼

宰图纳大清真寺

通过倭马亚清真寺我们了解了伊斯兰阿拉伯在倭马亚帝国时期的庭院式环绕布局清真寺,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快速浏览一下同一时期其他的几座同样布局的清真寺。前文说到伊斯兰文明早期,其“上层”社会并不具备建筑、艺术方面的系统审美知识,因此在叙利亚大马士革清真寺的设计无法搬运到麦加、开罗等其他阿拉伯人攻占的城市,各地的清真寺甚至都是原地取材,将当地其他建筑拆了拼凑起来的。除了上文介绍的倭马亚清真寺,宰图纳大清真寺(Al-Zaytuna Mosque)的160个立柱取自迦太基的建筑遗址(这里指的是拜占庭东罗马在公元530年后占领时期所建的建筑遗址)。

典型的拜占庭式科林斯柱式蕨叶
拜占庭式科林斯爱奥尼亚混合柱式
找不到高清的全景照片,这张凑合下,从唯一一座宣礼塔上俯瞰整个清真寺,我们发现其庭院并不大看起来没有倭马亚清真寺气派还有两个亭子,而祷告厅的规模似乎挺大一前一后有两个塔楼穹顶
上一张照片就是通过这座宣礼塔的视角,我们可以观察到这座清真寺庭院内的马赛克贴面十分朴素,都是单单白色,而且图案相对而言简单,是我们常识中可以理解的范围,不至于会感叹。宣礼塔过于浑厚而令人感到乏味,其中段的装饰有点像补丁。。
上一张照片就是通过这座宣礼塔的视角,我们可以观察到这座清真寺庭院内的马赛克贴面十分朴素,都是单单白色,而且图案相对而言简单,是我们常识中可以理解的范围,不至于会感叹。宣礼塔过于浑厚而令人感到乏味,其中段的装饰有点像补丁。。
北非突尼斯我在12年去过一次,那时的马路上还有坦克和铁丝网,然而庭院内鸽群似乎一点也没有闻到硝烟的味道。
与倭马亚清真寺一样由拱廊切分出拱形门框和门楣,使用木制门与有机网格窗花鼓室(typanum)填充,这个木门拉近了看和我们中式的城门十分相像。正中心的大门塔楼比较呆板,多个拱券过于重复而使人乏味了。穹顶的白色与质感与圆屋顶座格格不入,屋顶稍稍出檐,檐口下方有托梁.
鼓室(typanum)的窗花相比倭马亚清真寺要逊色许多看起来比较幼稚像涂鸦,不过这可以看出一种尝试的过程。我这里就不去探索论证两个清真寺的窗花是否有翻新以及翻新年代了。

外立面庭院看起来不怎么样,然而进入祷告厅着实被惊艳了。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你能倾听一千零一夜呢?我以前好几次提到过,当今我们中国人乃至一些其他经济、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崇洋媚外”的根本原因在于建筑装饰,所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里的“生活”指生活环境,展开的话就是风景、建筑装饰、日常休闲,以我国为例不少向往外国的人会说我们现在住房拥挤国外有大房子,但这显然在农村站不住脚,国外的大城市实际上也是蜗居的。然而到了农村,他们会说我国的农村脏乱差,外国景色优美建筑精美,这话没毛病,再到日常休闲国外的一些村子不少人家有游艇,高纬度的地方有滑雪场,山头被修剪的像高尔夫球场。总的而言在那样的环境下,符合人们对美好小家庭的日常生活憧憬,不过人们生活美学方面的追求是多样的,前者只不过是西方世界在掌握媒体话语权时代的一种定义罢了,如果你追求的是冥想、回忆,与志同道合的朋友谈天说地,心寄于日月星辰,那么西方那些小镇别墅什么瑞士、新西兰、澳洲的湖光山色是满足不了的。有人说西方的哥特式、巴洛克式建筑室内很有魔幻与戏剧化的氛围,我刚才说的那些精神追求很符合“哈利波特”中的场景,这话说的也没错,不过我们试想将“哈利波特”的文化背景、建筑装饰移植改编成伊斯兰阿拉伯文化呢?我觉得相对而言,伊斯兰装饰更温暖而宏大,其文字更有“言灵”的意味,况且比起哥特、巴洛克,阿拉伯人早走了几百年,假设他们有一个相对稳定富裕的环境,其建筑装饰成会是天方夜谭。从这个角度来探讨建筑装饰,我们发现一个建筑装饰要形成被人们所认同的风格,其实质是它被人们认为是某种精神追求的象征,比如我们说到英国就会扯什么女王、庄园、大英帝国;谈到法国就是凡尔赛、国王、贵族、浪漫。甚至英国在英法百年战争后发生的内战,被莎士比亚的戏剧一整给唤作“玫瑰战争”。这些领土十分小的国家占据了不少我们当代人所向往的精神的代名词,反观我们中国呢?你能从我们的传统建筑装饰中感受到勤劳、朴素、礼仪嘛?况且勤劳、朴素相对于上文提到的这些精神追求而言是比较反人性的,我们得承认大部分学习工作是为了追求更多物质,相对而言更铺张、奢华一些的生活,而不是像僧侣和道士那样苦修。我这里并不是要否定勤劳、朴素,在生活态度上这样做有利于长远发展是我们要提倡的,但在建筑装饰上去体现勤劳、朴素是与劳动转化为成果背道而驰的,我们可以进一步扩展,比如说将建筑的精神设定为丰收、长青、悠远,关于这个话题可能会贯穿在日后其他的篇章中,我觉得它应该是我做建筑装饰革新的基石,这和当前建筑设计”看图说话“、”以图识图“的模式是不同的。

这样的柱厅不会让我们感到室内空间被立柱过分挤占,每个过道被水晶灯列所照亮,仿佛每一块地毯所占据的位置都能有一个故事,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一千零一夜吧?
室内的几何雕刻和外立面的相比不是一个维度的,马蹄形拱上的绿色背景白色阿拉伯文好像现当代的芯片电路有种脉动的激流之力。立柱与马蹄形拱之间有个白色的柱头延申,其上密布的图案与米哈拉布壁龛更为精致复杂的图案形成传递渐进关系,这些立柱仿佛在引导人们走向壁龛。
如果地毯的坐感舒适度可以的话,席地而坐其实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也是一种传统。在一片宽广而可以尽情畅想的空间内无拘无束的随意变幻坐姿,或坐或躺,在温暖的灯光氛围下与志趣相投的朋友谈天说地,这和在当前一线城市外资咖啡馆、甜品店尬聊蜗居、油盐酱醋是完全不同的。
注意墙壁被一个个棕色带金边的柜子占满了,我没有去考据这些柜子是做什么用的,就把它当成收藏典籍的书柜好了,在这个环境里能信手拈来想看的书籍,那么吊打拉斐尔《雅典学院》的意境就更充分了。

凯鲁万清真寺

同在突尼斯,且与宰图纳清真寺的建造只隔了10几年,建于公元670年的凯鲁万清真寺的布局样式和宰图纳清真寺几乎是一模一样。这再次应证了前文所说的,伊斯兰建筑早期极具地方性特色,凯鲁万清真寺的立柱也是从当时的各种建筑遗址中搬运过来的。

这个角度看布局十分清楚
与宰图纳清真寺一样,其庭院为大理石岩板铺设
两侧的回廊由三列立柱切分成两条过道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些拜占庭科林斯柱式的柱头有所不同,像图中右端这个看起来就像我现在的这种半半吊子雕刻水平做的浮雕,这也看出柱头的发展也不是一步到位的,技艺失传的情况下从头来过可能就是这样
祷告厅的回廊部分也是两条过道,立柱间形成马蹄形拱,再这之间填充木门和鼓室。这里的木作样式看起来比较严肃、乏味,不过呢结合下材质请看下图
通过金属、玻璃、木头把伊斯兰的几何图案转化成了art deco风格的门,这个门之前在一个模型中我有尝试过
换个色调和视角就看起来很厉害,近端的复合柱式其柱身如浪花般的石料花纹显得十分俊俏、潇洒。

进入它的祷告厅,我们注意到厅内的柱厅(hypostyle hall)立柱的柱身色彩、质感多样,这其中有各色的大理石、花岗岩、斑岩。柱础部分和宰图纳大清真寺一样都包了一圈席子,并且席子的图案、颜色是完全一样的。我目前并未查到给柱础包裹席子是出于什么目的。这个有点非洲配色的席子是否有什么特殊含义被两座清真寺所共用,也不得而知,而我们在凯鲁万清真寺的米哈拉布壁龛处发现这个席子像地毯一般被铺在米哈拉布前方。米哈拉布周围的墙面用带有光泽的图案瓷砖(luster tile,这个不知道中文有没有对应的术语,读者可以查阅lusterware这个词,它是一种在陶瓷上做金属质感釉面的工艺品)装饰,阿拉伯人再次展现了他们令人匪夷所思的几何运用能力,为这面墙构造了139个不同图案。不过这种程度的密集纷繁超出了我的接受范围,相对而言我更喜欢宰图纳大清真寺纯白的几何图案,而倭马亚清真寺庭院内以及祷告厅立柱上的大理石马赛克则又在这二者之上。

关于凯鲁万清真寺的介绍到此结束,这里主要是将之与宰图纳大清真寺做比较,来验证同一地区的建筑装饰相似性。这里插一个萨马拉清真寺的宣礼塔作为早期清真寺建筑的收尾,萨马拉清真寺于13世纪的侵略化为废墟,如今只保留了这个如同一些画作中描述的巴别塔一样的宣礼塔,这个塔的设计似乎是参考了美索不达米亚的金字塔型建筑,我们在开篇介绍背景时提到过阿拉伯人在这片土地上所认知的建筑遗迹时提到过这点。美国人Philip Johnson在1976年为达拉斯所设计的感恩节广场建了一个依据此宣礼塔造型的装置雕塑,这个广场设计获得了普利茨克建筑奖,这也是我要重点讲的地方:美国人可以吸纳中东伊斯兰的建筑元素,并以此获得殊荣,为什么在上海我们清一色以西方建筑装饰马首是瞻,而不给其他文明的建筑装饰丝毫空间呢?人民的观念是一方面,主要因素在我看来就是设计师无能罢了。

萨马拉清真寺宣礼塔
美索不达米亚建筑复原图
美国感恩节广场的装置雕塑

早期伊斯兰要塞、行宫

关于倭马亚王朝开始兴起的要塞式建筑被用作什么目前还有争议,有人说是贵族躲避城市拥挤的享乐之所,而根据其分布位置来看大部分都与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所吻合,因此有人认为这些要塞是商队旅馆(Caravanserai)。根据阿拉伯学者在公元900年左右的记载说“叙利亚的税负不重,不过这要除开商队旅馆,在那里的税负是沉重的。”和广大读者一样,我们可能都不知道阿拉伯人是个十分重视商业的民族,上文提到的商队旅馆是根据 (fundaq阿拉伯文发音,Caravanserai是其对应的英文翻译,直接通过谷歌翻译阿拉伯文会得到Hotel)一词翻译过来,我们可能会联想到中文的“驿站”,然而驿站在古代是提供给官员出差休息换马的行政设施,商队旅馆则是提供给商旅队伍中途休息的。结合阿拉伯学者的记载,我比较偏向于这些要塞是作为商队旅馆。

Qasr al-Hayr al-Sharqi外立面
Qasr al-Hayr al-Sharqi内部废墟

倭马亚王朝时期公元728年用土砖建造的Qasr al-Hayr al-Sharqi位于叙利亚沙漠,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其建筑外观与罗曼式城堡有些相似,只不过后者用的碎石堆砌。现存的遗址其围墙内部已经完全损毁了,根据网上的复原图我们可以看到其布局为两层式庭院,国内一些民宿、酒店布局也差不多如此。

其大门的两个墩柱之一细节,丰富的几何、植物浮雕装饰消除了它的军事特征,而更像是一座植物园或者博物馆的入口

Qasr Al-Kharanah位于当今约旦境内,建于公元710年左右。通过它可以确定这类建筑应该是服务于商队的旅馆,其房间的开间大小比较窄,且间数多。在保存情况相对良好的情况下,网上似乎没有在这类建筑中找到像模像样的装饰品也很说明问题。

从这个图来看倒推Qasr al-Hayr al-Sharqi的布局合情合理
如今这个荒漠废墟中居然还有鸟儿栖息,看来附近应该是有水源的

khirbat al-mafjar是一座行宫,我们通过下面这张复原图来看可以看到其宫殿主体与商队旅馆基本一致。整个建筑群由这个宫殿和一旁的小型清真寺以及一个带有多个穹顶的浴场组成。与之前介绍的商队旅馆不同,行宫内有不少装饰值得我们一看。

首先是这个浴场的几何图案马赛克地砖,十分精致的设计,放在当今给一个温暖氛围的浴室作地砖大概能达到的装饰成就也不过如此吧?其中的绳结图案采用四方连续排布,我们完全可以拿传统的如意结做文章,在此之上做出革新的设计。

我觉得把图案中的彩色矩形、圆形替换成动物人物应该会更有意思

在浴场中还发现了人像,人像位于两只狮子构成的一个平台上手持匕首。这就打破了之前我们提到的伊斯兰文化对人像、动物等活物偶像崇拜禁忌的教义,我们可以推测这些教义对清真寺有严格束缚,但是对于皇宫和民用建筑的约束力相对要弱一些。这座人像根据文献介绍为某位阿拉伯王子,其着装为波斯萨珊风,根据历史可知阿拉伯帝国在某一时期重用波斯人为大臣,这可能是对波斯文化的一种偏爱。

在Qusayr 'Amra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哈里发Al Walid II的画像,以及著名的“六皇”画像,我们这里不对这些画像人物的相关历史做揣测。仅从这3件遗物来看,当时的阿拉伯人似乎比较热衷于描绘皇室成员?

似乎并不是这样,我们在浴场中还发现了如下两个人物泥灰雕塑,从形象上看他们应该是侍从以及舞者。实际上不同身份的人物雕塑在浴场有不少被发现,我们把关注点转向其形象上,从观赏角度来说伊斯兰的人物雕塑可谓惊悚,巨大的眼眶和眼球好像看到了什么怪物似的,还有这个夸张的发卷,相比于同期的拜占庭雕塑而言其写实程度更低一些,缺乏对人体各部位、肌肉线条刻画,不过这倒是与基督教早期彩绘手抄本的人物形象有些相似,这验证了我们之前对于阿拉伯、波斯工匠受聘于拜占庭帝国导致其艺术画风突变的推断。

拜占庭人物头像方碑,如果拿这个和前两座雕塑比的话,看来是有些关联性的,我们可以推测前者的工匠经过一定学习会做出这件作品

根据《Islamic art and architecture, 650-1250》总结,倭马亚王朝时期的雕塑装饰有三个特征,第一是其位置不受建筑结构影响,这点在上文圆石的拱腹马赛克我们提到过;第二我没看懂,作者说倭马亚王朝的建筑遗址中发现诸多大小不同的同一造型雕塑,并强调倭马亚王朝在极短时间内建造了许多建筑伴有大量雕塑以此推测其工程方式为强迫劳动,我觉得这可能涉及抹黑;第三个特征是其主题主要侧重于植物和几何,我们可以发现许多雕塑装饰中有拜占庭的科林斯柱式蕨叶装饰,而拜占庭时期的科林斯柱式与希腊时期有明显区别,作者说这一时期地中海国家的雕塑装饰流行内容与伊斯兰文化相近,我偏向于是中东地区的工匠主导了建筑雕塑,而随着他们的迁徙将这种本土化的风味传到了欧洲。读者可能会觉得这样看来似乎伊斯兰的雕刻并没有任何创举总而言之就是和拜占庭一样的东西,作者的回应是在布局上伊斯兰这一时期对画幅完全填充是之前未有的。 浴室中有一间接待室(diwan)其地面刻画了一副狮子在树下捕猎的场景,我们发现这个马赛克的边缘模仿了地毯的流苏。这可能说明当时地毯被大量使用。

关于浴场的质感,我们可以参考Qusayr 'Amra的浴场,应该都是由土砖堆砌而成。

关于浴场的质感,我们可以参考Qusayr 'Amra的浴场,应该都是由土砖堆砌而成。

阿拔斯王朝时期所建立的Al-Ukhaidir Fortress可能是伊斯兰文明最大的一座要塞。其外观与上面两座要塞相似,很可能是因为敦厚的墙壁,以及相同的土砖、泥砖材质。阿拔斯王朝的持续较之倭马亚王朝要长久不少,但是并没有留下多少惊艳的建筑遗迹,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归结于1258年蒙古对其首都巴格达的劫掠。巴格达也就是今天伊拉克的首都,在阿拔斯建立其之初可谓地球上最繁荣的都市之一,当时是伊斯兰文明的鼎盛时期。

这里补充一个Al-Ukhaidir Fortress的游览视频,读者可以体验一下这座要塞内的实景。

视频去哪了呢?_哔哩哔哩_bilibili

关于两个伊斯兰王朝的要塞建筑,其原型继承自波斯萨珊建筑,如果说在倭马亚王朝时期的建筑上我们看到了诸多拜占庭的元素,那么阿拔斯王朝时期的建筑装饰则更多吸收了萨珊、古美索布达米亚的元素,似乎阿拔斯王朝的建筑遗迹皆为土砖、泥砖,根据维基百科的介绍是其统治核心地区石料稀缺。我们知道倭马亚王朝时期,首都位于叙利亚大马士革,在前文的介绍中提到了倭马亚的建筑材料取自拜占庭的遗迹。这也再一次体现了伊斯兰建筑装饰的地域局限性,其发展并没有浑厚的体系支撑,因此多为当地建筑的翻版微调。与宰图纳清真寺、凯鲁万清真寺近似布局的伊本图伦清真寺的装饰相较而言十分寒碜,只有一些基于土砖的泥灰浮雕。

波斯萨珊建于公元224-651年的要塞

泥灰(stucco)对于用3d绘图软件的人而言不会陌生,许多渲染器的材质库都带有这个材质。我们熟知希腊人用大理石做雕塑,另一方面实际上许多雕塑都用泥灰堆砌而成,特别是建筑浮雕。比如下图中伊本图伦清真寺祷告厅内,这些泛白色的雕刻即为泥灰装饰。《Islamic art and architecture, 650-1250》将阿拔斯王朝的浮雕分为style a、b、 c三类如下图所示。书中对这三种浮雕的介绍十分详细,但是缺乏更多图例我这里就不展开了。

伊本图伦清真寺祷告厅

最后我们来看看伊斯兰两个王朝在中东地区的工艺品遗物结束本章,如同其建筑伊斯兰早期的工艺品显然受地域限制为各个区域本土工匠的特色。

这个看起来像玻璃还是玉器的罐子实际上是亮釉面陶器,其纹样图案与古罗马淘气相似,显然是跟随帝国东迁的古罗马漂流定居至叙利亚的作品。

古罗马陶器仿品

就好像从建筑浮雕上抠下来贴在了瓶子上,这个泥灰表面的陶器十分有阿拔斯特征。

一件带有浅浮雕的青铜器,回顾《夏商周篇》比较一下我国战国时期的漆器木雕动物形象,大家可以发现我国的圆雕刻画写实生动,且表现艺术感染力显著高于伊斯兰的这件青铜器,这种比较扩展到其壁画彩绘上也是完胜。这或许是我们弘扬传统建筑装饰的一个切入点。

这种一个个圆形小珠子成环成带状的和如同网孔的装饰手法显然是拜占庭风味

带浮雕的木板,这种浮雕属于阿拔斯浮雕style c,我们在前文晒过图但没有详解,这种类型的特征在于其雕刻带有明显的倒角,这对于我们探索3d绘图浮雕而言是有深刻认识的。拜占庭以及伊斯兰早期的浮雕显得十分的“平坦”,缺乏那种有机的韵律。可以说这种雕刻手法的出现为后期许多装饰主题的升级奠定了基础。

大家可以通过这个参考与模型看到倒角与“平坦”的显著区分

“平坦”的带泥灰木雕窗花来自于阿克萨清真寺,我们发现了其外圈有大量好似法国皇室百合花图案的叶瓣浮雕。相比而言3dsky的这组显然是百合花浮雕的变种版本,但是它的有机韵律就要强很多。

最后要介绍的这件作品似乎和前文完全脱离关系,这件鸟形青铜水罐镶嵌金银,我们中国的说法就是错金银青铜器,其有机弧度显然已在style c之上。这件于公元800年左右完成的作品似乎超越了当时同期的艺术品,我们会在魏晋隋唐篇与那时我国的金银错青铜器比较。令人惊讶的是公元1200-1400年间在德国产生了一批十分相似的工艺品(还有许多由于链接会被屏蔽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在线搜Medieval Aquamanilia),要说这二者没有关系就太蹊跷了,我们的怀疑准确命中红心,大都会博物馆的介绍肯定了这些中世纪晚期的工艺品技术以及形象来自于伊斯兰文明。所以多元化艺术、文化的交流学习是促进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不断吸取他国的精华,要设法加以本国的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