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帮说:移民后生活跟移民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来到陌生的国度,面对周围新奇的人事物都需要我们一一去适应,本期小帮想跟大家聊聊移民后生活,分享一篇久居澳洲的华人移民荞爸写的一篇文章,该文主要讲述他移民澳洲后生活中发生的一些改变以及他是如何一步步适应澳洲的生活的!

  来到澳洲以后,时而会有亲戚朋友问我过得习不习惯。问我这类问题的人,其实通常问的都是吃得习不习惯。

  他们的饮食习惯就跟乡音一样动不得半分,跨过长江旅游都要提前买好方便面、不然就会饿肚子的那种。所以一听说去国外这么远的地方,就感觉一定是茹毛饮血喝西北风去了。

  但是,除了每次不自觉地把菜价乘以5的时候内心会滴两滴血以外,我还真没什么不习惯。澳洲的超市里有米有肉有菜,买回家把洋包装去掉,一样可以炒炒爆爆做地道的中餐。

  而且悉尼的华人社区几乎跟火车站一样多,只要不是太偏远的区,总能找到华人超市。

  洋超市里找不到的传统中国食材,比如豆腐、扁尖、馄饨皮子等,也都能买到。这些都要归功于几十年来移民前辈们在这片蛮荒地带上的开疆拓土。唯一遗憾的是吃不到淡水的鲜鱼鲜虾,但冰鲜的海鱼海虾吃起来也不赖。

  所以,来到澳洲以后,我大多数时候吃的还是白米饭红烧肉番茄炒蛋,并没有一下子改头换面顿顿汉堡包三明治意大利面,饮食跟国内没啥大区别。关于祖国的记忆中,胃和舌头的感受总是最持久的。

  但是,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澳者土,这一年多的时间,我也慢慢跟洋人学会了一些土习惯。

1

喝自来水

  以前出国旅游查网络攻略,国人的抱怨之一就是酒店里没有开水壶,因为西方人除了沏茶泡咖啡是不烧开水的。这就跟西方人无法理解中国超市里买不到腋下除味剂一样。

  说实话,喝白开水真的是第三世界国家的穷习惯。父母从小到大教育我们不要喝凉水,喝了凉水肚子疼,其实“凉”不是关键,关键是自来水不卫生,而烧开以后可以杀灭绝大多数的病菌(据说杀死蓝藻也没问题)。

  但澳洲的自来水是符合饮用水标准的,打开水龙头接水喝再正常不过了。公园、学校、图书馆等公共区域都有喷水式的饮水口,所以出门基本不用自带水壶。

  前段时间有澳洲媒体报导,澳洲的自来水水质比超市里的瓶装水还好,但还是挡不住懒出翔来的澳洲人一箱一箱地买。

  刚来澳洲的头几天,我还在一个厕所里小心翼翼地问旁边的一个中学生“这里水龙头里的水能不能喝”,他说放心好了,绝对安全。

  所以,由于没有喝茶喝咖啡的习惯,出国前还专门去买了带来的电热水壶,我基本没怎么用过。

2

喝冰牛奶

  牛奶是一种特殊的食物,是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在国内的时候,我虽然不像老婆那样每次都要烧开了喝,但也总要温热一下才敢入口,要不然一下肚就感觉有随时奔赴厕所的冲动。

  那时候我分析过,要么是国内的牛奶品质不过关,要么是自己就是一个悲催的乳糖不耐受症、准确地应该说是凉凉乳糖不耐受症患者。

  但说来奇怪,我在澳洲大着胆子从冰箱拿出牛奶即开即饮,每天肚子里都岁月静好情绪稳定,连屁都没有多放过一个。

  这说明,乳糖向来是我的好朋友,并非动不动在国内跟我翻脸开杠,一到澳洲就跟我握手言和。

  另外,国内的牛奶品质肯定不如澳洲,但个人觉得整顿过这么多次以后,目前的安全性应该还是有保障的,光明蒙牛这样的老牌企业,不可能生产一瓶瓶的大肠杆菌送上货架。

  唯一的解释就是,国内对“喝凉水闹肚子”和“亚洲人乳糖不耐受”这两个观点的长期宣传,(至少对我)形成了强烈的心理暗示——千万别喝中国奶,要喝就喝沸腾奶。

  我丈母娘甚至威胁我说:有人喝牛奶没烧开,喝出了胃出血。感情国内的牛奶里也有人藏针不成?

3

生吃蔬菜

  除了偶尔凉拌一下黄瓜莴苣,中国人不管做什么菜,都喜欢烧熟了吃。像我母亲这样认为自己肠胃虚弱的,除了要烧熟,更要煮软煮烂才行。

  洋快餐进入中国以后,我们才知道生菜是可以夹进面包里直接啃的。

  到了澳洲,我发现西方人吃蔬菜大多数都是不加热的,超市里都是一包包洗净切碎的蔬菜放在货架上卖,拿回家放进白面包或面饼卷就行了,或者加点料拌成蔬菜沙拉。

  除了我们中国人也能接受的番茄、黄瓜、胡萝卜,我吃到过的“生菜”还有菠菜、芹菜、洋葱、菜椒,还有一些千奇百怪叫不出名字的蔬菜。每次吃的时候我都情不自禁伸长脖子,有一种化身长颈鹿的错觉。

  我以前来自智利的室友甚至还生吃蘑菇,直接切碎了用面饼卷了大嚼,这我从来没敢尝试过。

4

减少爆炒

  一些中国人常吃的蔬菜,比如青菜、白菜、空心菜这些,不经过油锅开水蒸汽的洗礼我还是觉得有些下咽困难,家乡话叫做有一股“青子气”。所以,炒还是我最常用的烹调方式。

  但是,中国人的爆炒在澳洲有一个巨大的阻碍——油烟机都是内循环的。

  国内的朋友恐怕从没听说过油烟机还有内循环外循环之说,又不是汽车空调,哪来这么多讲究啊?

  所谓内循环,其实就是没有烟道通往室外,所有油烟都是机器自行消化的。这种烟机的功率一般也都很温和,跟国内轰鸣的外循环烟机相比就像蚊子叫一般。

  这对没有爆炒习惯的西方人来说确实足够用了,但向来享受滚油冷菜一相逢、便震聋人间无数的中国人就麻烦了,油可以略尽人事地吸走一些,烟在机器肚子里走了一圈还是吐回我的脸上,在我的呼吸系统再内循环一遍。

  所以我现在炒菜尽量用油烟少的不粘锅,也不等油烧热就倒菜,要不然相当于是吸油吸烟吸霾。

5

多用烤箱

  这些年烤箱在国内家庭的使用率正在提高,但依然不是国内装修的标配。澳洲就不同了,几乎每天都要用到烤箱烹调食物。

  刚来澳洲的时候,我把买回来的塑料包装的大块猪肉、牛肉切成丝或者块,然后跟国内一样爆炒或者焖煮,后来查看说明才发现这些都是用来整块烤制的,总算体验了一把《围城》里说的清朝人把咖啡当作鼻烟用、外国人加佐料吃茶叶的感觉。

  澳洲超市里有好多拿回家可以即烤即食的食物,冷冻的如披萨、热狗、春卷、薯条、鸡翅、鱼排、牛肉馅饼,冷鲜的如整鸡、牛肉、猪排、羊腿,有些还是事先加好料的,买了按照包装说明上的时间和温度丢进烤箱就行了,非常省事。

  烤制的食物不仅有一股生猛的原始风味,而且可以减少油烟的困扰,在厨房的动手操作时间也可以降到最低,跟中国的蒸制食物有异曲同工之妙。

6

塞满冰箱

  澳洲不像国内那样各个社区附近都有农贸菜场,买菜都要去购物中心的超市,每次买菜都要大张旗鼓地开车过去,也没有时间天天来回,所以一般都是一周买一次菜,每次都把冰箱当作自己在自助餐厅的胃一样,一定要塞满了才善罢甘休。

  澳洲人对蔬菜新鲜度的要求并没有国人那么执着,不仅冷藏一周的蔬菜照吃不误,还经常买各类包装的冷冻蔬菜、冷冻水果,有时候都让我误以为自己不是在澳洲,而是在南极。

  另外,超市里的蔬菜就算不是包装好的沙拉,也一般都是事先洗干净可以直接放冰箱的,不像国内每次买回家都要经过先摘枯叶后搓泥巴再洗农药的必备步骤。

  所以澳洲人家里都是用超级大的冰箱。以前我合租屋的房东都在家里放两个冰箱,还要东挪西凑省着用才不会挤爆。

  我同事家住在蓝山,有一次附近发生火灾,家里停电,保险公司的赔款中就包括了500刀的冰箱食物成本。回想我在国内的时候,冰箱里一般也就放点剩饭剩菜,值个50块人民币也差不多了。

7

简易午餐

  在国内的时候每天到点就奔赴食堂,总有现成的饭菜吃饱,午餐时间不大可能超过12点。

  到了澳洲,第一次上Skillmax课的时候就惊到了,早上的课上到1点钟才中场休息。当然,大家都是打开自带饭盒用餐,也有些人甚至什么都不吃饿一顿。

  除了中国人带的饭菜一般都是荤素搭配下咽不累,其他人几乎都是草草敷衍了事。有的是牛奶泡麦片,有的是两片面包夹点蔬菜的三明治,有的是吐司涂上黄油。老师带的也是涂上了Vegemite(一种几乎没有中国人吃得惯的澳洲特产酱料)的面包,外加一根胡萝卜。

  我也带过很长时间的三明治,夹上荷包蛋番茄的那种,而且每次都是带两个,但每到下午三四点就会觉得饥肠辘辘,所以后来又另带水果。

  现在公司有微波炉可以加热,也随便塞满一盒昨晚的剩饭剩菜就罢了,不再讲究什么三菜一汤的齐整。

  不过到现在我依然很好奇:某些澳洲人白天吃这么少从来不饿是怎么做到的?

8

不再午睡

  以前在国内,每天中午跟午饭搭配的通常都有雷打不动的午休时间,大家都在办公椅上打个盹,或者自带躺椅舒舒服服睡一觉,下午上班才能满血复活。

  但是到了澳洲以后,我跟本地人一样从早到晚不闭眼,倒也从来没有觉得下午昏昏沉沉影响工作效率。

  这说明,一切都是习惯而已。而这个“不午睡下午会犯困”的习惯跟“不热牛奶喝了会闹肚子”、“不坐月子老了会得病”一样,都来自于周围人对自己不断强化的心理暗示,跟东西方体质差异没有关系。

  另外,我从洋人邻居和同事那里了解到,他们白天精力充沛的原因,还有一个是晚上睡得早——跟儿童一样9到10点就上床。他们中有些是我的同龄人,有些比我年轻,但并没有像中国年轻人一样的熬夜刷微信的习惯。

  都21世纪了,还像在农耕社会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夜生活,你说土澳土不土?

9

涂防晒霜

  我本身皮肤不白,也不在乎被晒得更黑,总想着哪天可以成为古天乐第二,所以以前从来没想过生活中还需要防晒。

  但走在澳洲的日照之下,就像是用公众号传播不实消息被大量媒体群起辟谣一样,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火辣辣的打脸。再加上耳闻种种澳洲人皮肤癌传说,我才意识到防晒霜成为生活必备品的必要性。

  根据澳洲癌症委员会的数据,三分之二的澳洲人在70岁之前被查出有皮肤癌,每年有75万人接受皮肤癌治疗。这样的数据看得我全身的皮肤一紧,情不自禁就把头往衣领里缩了一下。

  所以在我看来,在澳洲的大晴天出门不涂防晒霜,就像在中国的雾霾天出门不戴口罩一样,是自作孽不可活的节奏。

10

冲掉厕纸

  国内的抽水马桶身边总有一个不离不弃把屎把尿的好朋友,那就是废纸篓。

  但是在澳洲,抽水马桶都是孤零零的,不管吃啥喝啥都只管一个人独吞。自来水公司的宣传资料也说明了,可以冲下马桶的有3P--Pee、Poo & Paper。

  我的邻居曾告诉我,纸张都是可溶解于水的,所以把纸冲下去不会导致下水道堵塞。对此我很疑惑,难道澳洲的厕纸跟中国的厕纸还不一样?澳洲的厕纸难道是糖做的?

  所以,我不知道这是因为澳洲的下水道系统更不挑食,还是说中国人的垃圾分类意识更强烈,但从一些旅游论坛的反馈来看,可以直接把厕纸冲下厕所的国家其实并不多,除了澳洲新西兰,还有北美、英国、日本和一些北欧、中欧的国家。

  不管怎么样,动手清理厕纸确实是一件麻烦的事情,是从旧式倒马桶进化到抽水马桶的封建余孽残留,跟阑尾一样是一种进化不完全的产物。

  大家都把污秽的过去冲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没有一点痕迹,多好。

  已经移民的朋友们不如在留言里说说,移民改变了你的哪些生活习惯?

  如需咨询澳洲移民相关问题,可拨打:400-085-6660,工作人员将在24小时之内与您联系。移民帮将为您提供1对1的顾问服务,为您量身定制规划方案,让您“移”路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