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儿子,也就是他哥哥,营运着全球最大的天然气船队,别人以为他应该开私人飞机满世界跑,但他只坐经济舱出差。”
7日下午,“世界船王”包玉刚长女包陪庆携包玉刚外孙包文骏,在接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独家专访时坦言,自己也挺心疼儿子的,这个船业接班人差不多每两周就要坐经济舱往返挪威出差,“蛮艰苦的,但我父亲看见一定很高兴。”包陪庆说,在包玉刚的孙辈眼中,有4个轮子的就是车子,作为老母亲的她不懂儿子开的什么车,因为不算什么好车,更不是豪车。
当天,从上海交通大学到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与包玉刚捐教助学相关的沪上师生纪念包玉刚百年。包陪庆和她的儿子说,“勤俭建业,持恒健身”这八个字,既是他们家的家风,也渐渐成了一种校风。傍晚时,母子二人代表包氏家族向上海交大再次捐赠1000万元,设立“包玉刚学生社会实践基金”。
千万美元花在刀刃,多建另一座“包图”
包陪庆、包文骏在以其祖辈命名的包兆龙图书馆接受独家专访,事实上这座校内人称“包图”的高层建筑,不仅是上海交大百年校区的地标,也是一个改革开放40周年以来的标志。因为,它开创了新中国教育界接受海外捐款并以个人姓名命名建筑物的先河。
据包家母子回忆,1978年深秋,阔别内地整整30年的包玉刚就回国返乡。1981年7月,63岁的包玉刚郑重向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面交捐赠的确认信函,捐资1000万美元在上海交通大学兴建一座现代化图书馆。当年,中国高等教育资金来源单一,高等学府百废待兴,这一举动在当时高教界还前所未有,而小平同志欣然接受了这笔大额捐赠并表示赞赏。“在改革开放之初,海外华侨也受此影响,对祖国复兴报以更大信心。”包陪庆说。
二三十年前,包文骏还是一个小孩子,但他也在现场见证了一座新图书馆的捐建奠基,至今难忘父亲的善举。1985年,“包兆龙图书馆”在交大徐汇校区拔地而起;1992年,闵行新校区的“包玉刚图书馆”也随之矗立。它们都简称“包图”,建筑面积共约4万平方米。
“我父亲非常‘做人家’(宁波话,意为节俭持家),”包陪庆告诉记者,小包文骏见到的图书馆其实是用同一笔捐赠建设的第二座图书馆。因为千万美金的捐资被十分合理地配置,从天花板到墙面涂料的装潢都经济实用,而图书自动借还系统则堪称智能化,“结果这笔钱可以再造一座图书馆,出乎老人家的意料,于是命名为‘包玉刚图书馆’了。”
除了包图,包玉刚先后捐赠了中英友好奖学金、浙江大学留学国外奖学金、北京兆龙饭店、宁波大学等项目,带动海内外华侨参与国家建设。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担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帮助制定和实施《中英联合声明》,协助香港主权顺利移交,作为世界公民的他说:“我生在中国,长在中国,我的根在中国。”
反对炫富浮夸之举,资助学生社会实践
有意思的是,包兆龙图书馆与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还有不解的渊源。作为包校创始人,包陪庆目前担任着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理事长,包文骏担任副理事长。包文骏告诉记者,2007年学校创建之初,校舍还未建完,既没有校园可用,也没有多少师资。于是,他们就假借包兆龙图书馆,进行首届招生咨询会,招到了一年级到三年级的100名新生。而今,这座实验学校的在校生规模已达约1500人,覆盖小学、初中、高中学段。
包文骏说,在上海,尽管一些学生家庭条件优越,但绝不能在物质上“比房子大、比车子多”。学校还是坚守“勤俭建业,持恒健身”这条外公的座右铭,以严格校规反对任何炫富浮夸之举。他举例说,因为采用寄宿制,需要与家长保持日常联络,因此学生备有手机,但不允许使用智能手机,而只是具有单一通话功能的传统手机。
记者发现,正值纪念活动,而包图走廊之间,没有展窗、展柜、展台,只有最简单的几张“易拉宝”用图文介绍着包玉刚的百年之路;以及,包玉刚实验学校在此展出在校生创作的形形色色的包玉刚头像。校长吴子健驻足于一幅画像前细细近看,他介绍,学生们都利用可再生纸来作画或涂写,而这幅创意作品是用废报纸、废布料等拼贴而成的。
在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专访中,包陪庆说,她的父亲一向务实踏实,不赞同“大搞派对”这样的表面夸张,这也成了家族的风格,传到了第三代。作为长女,她甚至一直没有听从旁人的建议,为包玉刚建一座置放他大铜像的博物馆,“那不是纪念父亲应有的动作”;而她一直认为“教育兴国”,还是多为学校捐资助学更好。“有家长跟我说,你们包家四个女儿把孩子带得那么好,希望把我家孩子也教出这种作风。”
的确,在新的捐赠项目中,包氏家族又出资1000万元善款。作为一位社会学学者,包陪庆解释道,很多企业在投科研项目,投给商学院也很流行,但包家却投向大学生社会实践,鼓励他们关心社会问题、关照弱势人群,“走出校门,带去知识,带回研究”。
上海交大党委书记姜斯宪表示,每年学校组织约800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近9000名学子参与,近500位教师指导,分赴全国各地、部分境外国家和地区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此次设立的“包玉刚学生社会实践基金”将优先支持重点团队和选育团队,遴选支持优秀社会实践项目参与“知行杯”上海市大赛以及全国“三下乡”重点团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