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了很久很久,我才开始写这篇影评,《小丑》上映时的风潮已过,连奥斯卡最佳男主的喧嚣业已慢慢平息,但是我一直觉得,既然自称为一个DC的粉丝,如果不写这篇影评的话,无论怎样都算作一种遗憾。幸而,我大概与很多主流的观点并不完全吻合,所以虽说下面所言不完全算是别出心裁,至少也不会是被复述千百遍的套话抑或无来由的赞美。
剧透预警
《小丑》这个DC标志性的反派,名声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实在带有太多的光环与历史,人们一提到他,就会想到其作为蝙蝠侠宿敌的身份,就会想到他劣迹斑斑的行径,就会想到化学池,就会想到哈莉,就会想到无可抑制的笑声,就会想到一头绿色的头发,紫色的西装,就会想到杰克尼科尔森,想到希斯莱杰,想到杰瑞莱托,现在,人们会想到华金·菲尼克斯。
这样的一种自然而然的联想,当然是这个角色深入人心的一种体现,我们可以从电影最后的全球票房中感受到这样一种热潮所带来的影响力,你可以说这全球十亿美元的票房是因为华金刻入骨髓的表演,或是因为这个显得有些敏感的主题,可是相信我,倘若没有“小丑”这个耀眼的光环,人们决计不会对这部电影有如许高的关注度或是期待。
因而,我其实很希望大家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放下一些先入为主的观点,无论是反精英阶层或是小丑本身的人设等等,大家津津乐道于电影中的反抗思潮还有邪恶被催化诞生的过程,不过于我所见,本片纵然涉及到了那些内容,可是内核一定是对于社会之中这类弱势群体的关注。
小丑这个例子,只是在说当我们不再对这类罹患精神疾病或是社会中的底层群体给予足够关注的时候,他们最终会堕落成何种模样。
这个“不被关注的弱势群体”,可以是同性恋的黑人,可以是意外怀孕又无处堕胎的少女...本片中,这个弱势群体不过正巧是亚瑟·弗莱克,这个最终化身为小丑的精神病人罢了。
1.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一个人走向崩溃的边缘,其成因必然是多方面的,而社会的大环境,无疑就是其中最为隐性,也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部分。
电影的一开篇,伴随着亚瑟的化妆,背景里的收音机中便点出了哥谭当日的境况:“因为垃圾处理人员的罢工,所以街头堆放的垃圾逐日剧增,街上弥漫着腐坏的臭味还有大群的老鼠”
《小丑》中的哥谭,就已经处于了一种《小丑》中的哥谭,就已经处于了一种微妙的崩溃边缘:罢工,脏乱的环境,政府的不作为...而身处其中的民众们,尤其是底层的人们,你可以想象到他们所居住的环境是多么糟糕,就像是《寄生虫》中所反复提到的“底层人的气味”一样,久居鲍市,不闻其臭,但是鲍市之中,依旧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开场后不久,坐在大巴上的亚瑟无法抑制住笑意不合时宜地大笑起来,他递给了不解的黑人女性一张卡片:他有着无法控制大笑的症状。
在我看来,这是电影前期最最重要的一个场景,它展现了亚瑟罹患病症的事实,同时,亚瑟的这张卡片也显示出了他尚留有的对于别人看法的在意和自己的一点尊严。这张卡片也许并不能改变什么,但是哪怕有一个人在看到这个卡片之后稍微谅解了亚瑟狂笑的行为,他也能获得一星半点的慰藉。
亚瑟努力控制自己病症的努力,最终还是因为政府缩减开支而付诸东流。 周期性的心理辅导,不管有没有效果,不管他有没有真正被理解,至少有一个人在倾听,而亚瑟也有机会能进行一些简单的交流。更重要的便是政府提供的药品,那些缓解症状的药片让亚瑟的精神勉强维系在正常人的状态,可是当定期的心理辅导被撤销,药品也无处可寻的时候,亚瑟其实是被政府单方面地放弃了。那些人知道对于这些有着精神隐疾的人而言,缺乏适当的关注和治疗只会让他们的精神状态不断恶化,可是,谁又会真正关心这些弱势人群呢?他们尽可以精神失常,大不了就是被抓进精神病院,费尽心思保障这些人的正常生活,还不如把钱省下来投入到竞选市长的活动之中。亚瑟努力控制自己病症的努力,最终还是因为政府缩减开支而付诸东流。
周期性的心理辅导,不管有没有效果,不管他有没有真正被理解,至少有一个人在倾听,而亚瑟也有机会能进行一些简单的交流。更重要的便是政府提供的药品,那些缓解症状的药片让亚瑟的精神勉强维系在正常人的状态,可是当定期的心理辅导被撤销,药品也无处可寻的时候,亚瑟其实是被政府单方面地放弃了。那些人知道对于这些有着精神隐疾的人而言,缺乏适当的关注和治疗只会让他们的精神状态不断恶化,可是,谁又会真正关心这些弱势人群呢?他们尽可以精神失常,大不了就是被抓进精神病院,费尽心思保障这些人的正常生活,还不如把钱省下来投入到竞选市长的活动之中。
所以在我理解的这部电影,最主要着眼的重点必然是对于这类“平日无法发声的弱势群体”的关注,我们可以想见这样“被放弃”的患者在美国的社会中定然大量存在,如果给予适量的辅导和药物,他们是有机会像大多数人一样有着正常生活的能力的,但是如果整个社会都对他们投以冷眼,鄙夷的态度,或者仅仅是漠不关心,那么他们同样有可能坠入精神失常的深渊,成为一个罪犯。
2.喜剧之王
我无法不把《小丑》和马丁斯科塞斯的《出租车司机》还有《喜剧之王》做对比,电影无疑汲取了相当多那两部电影的精华,无论是母题还是形式,都能看出很明显的致敬痕迹。
《出租车司机》中讨论了一个“处于边缘”之人的故事,和小丑非常相像,身为出租车司机的主角在目睹了城市的黑暗并历经了种种挫折之后,精神也逐渐出现了问题,电影中有一幕让我印象深刻,主角踩着电视柜,电视柜处在摇摇欲坠的状态,这也就是主角当时的精神境况,他可以选择去刺杀总统候选人,或者,他也可以选择做一个好人,就像他最后做的那样,他所需要的,就是轻轻一推。
《小丑》中显然亚瑟也经历了这样的一个历程,电影中也有一幕展现了这种“处于边缘”的危机情形,就是他在走进剧院时播放的卓别林的电影,卓别林的角色蒙着双眼滑冰,屡屡逼近悬崖。而在广大观众的眼里,这种迫近悬崖反倒能给他们带来一种惊险的感受,于是这个时候,观看《小丑》的我们亦成为了欣赏亚瑟走向边缘的看客。
只可惜在亚瑟摇摇欲坠之时,他并没有得到太多力量的帮助,连他所希冀的那个“虚伪的父亲”,也并没有能帮助他。亚瑟和托马斯韦恩会见的那一段,值得好好探讨一下。
在亚瑟过来求证父亲的时候,托马斯立刻否认,就全片而言,托马斯可能确实不认为自己是亚瑟的父亲,但是托马斯的做法是否真的合理呢?托马斯在那个片段中做出了一些解释,但是他不断提及“你是想要钱吗?”之类的话语,对于亚瑟而言,他所期望的自然不止是金钱,更是被尊重,被关注,被爱,然而想来这些是亚瑟永远也无法从托马斯那里获取的东西,所以他崩溃地狂笑,被一拳击中鼻梁后独自留在厕所之中。
于是在那之后,亚瑟坠入深渊的速度开始陡然提升。
另一边,让我们看一下本片和《喜剧之王》的相似之处。
1982年德尼罗出演的《喜剧之王》,虽然在国内知名度远低于《出租车司机》,但是这部作品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更为出色,电影描述了一个一直想登台表演的男主角不断去往电视台希望上镜的经历,在不断遭受拒绝后,他最后绑架了主持人并以此作为要挟进行了五分钟的个人独秀。
很容易就可以看出《小丑》对于《喜剧之王》的继承,同样希望上镜,同样最后成功上镜并引发争议的行为,《喜剧之王》中同样也有诸多男主幻想上镜的排练,更不用说德尼罗在《小丑》中直接扮演了主持人的角色。
和《喜剧之王》一样,《小丑》中的主持人莫瑞,是一个对亚瑟具有着双重意义的角色,积极的一方面便是莫瑞的成功让亚瑟不断期待着上台演出,并且幻想那个“和善”的莫瑞一定会体贴他的过去,并且会大加赞赏他的表演,然而,现实中的莫瑞可并不如亚瑟想象的那么美好,他会为了关注度而取笑他人,嘲讽他人,那些底层人民的心酸,比如“巨大的老鼠”,会成为他信手拈来的笑料,而亚瑟尴尬的小剧场出镜,更是被他当作笑柄反复播放。
于是这样一种来自自己景仰之人的否定,让亚瑟内心的怒火燃烧得越发旺盛,在没有药物控制,并且不断品尝到杀人之后如释重负感觉的亚瑟,终于在节目上确信了莫瑞对于自己的毫不关心,于是本来打算自杀的亚瑟,一枪崩掉了莫瑞。
当我们仔细分析完这两个桥段,我们依然能发现,电影的主旨绝对是和对于底层人民的关注息息相关的。托马斯并不在意亚瑟的感受,只担心着是否会被要挟勒索;莫瑞也并不在意亚瑟的精神状况,只是一味说着“政治正确”的话语,他们缺乏基本的对于下层人民的关心,而被枪杀,便是这种“不关注”导致的连锁反应酿造的恶果。
3.何以为家
亚瑟和他的母亲居住在一起,电影中很大的一个转折就是当亚瑟发现自己的母亲其实欺骗了自己,亚瑟是被母亲收养的,并在其男友虐待小亚瑟时置若罔闻,并幻想亚瑟其实是她和托马斯的私生子。
所以电影在聚焦底层人民的生活之时,同样关注了他们的家庭环境,固然社会压力,精英人士的态度还有民众的关注对于他们的生活有很大影响,但是如若这些生长在困境中的孩子能够得到合适的教育,成长在相对积极的环境中的话,那么很多长大后的精神问题其实都可以避免,然而这些底层家庭往往同样遗失了对孩子合适教育的这一环节,孩子生长在畸形的价值观中,那么也会有更大的可能性出现心理问题。
当然,亚瑟心灵的最后一根支柱便是他幻想女友的破灭,当初在楼道里的一眼,因为这个女子并没有对亚瑟恶言相向,亚瑟便对她产生了绮想,随着药物的停用,妄想越发加深,直至最后真相大白。
于是,亚瑟的世界终于完全崩毁,在社会的漠视,精英的恶意,还有家人的背叛之下,原本的心理问题迸发成为了仇恨与愤怒,剧情从此之后亚瑟几乎再没有刻意压制过自己的情绪,你会发现,他再没有过无法抑制的狂笑了,因为那是当他悲伤与苦痛时一种反常的自我保护,当你失去了所有的时候,每一步都是在地狱漫步,再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东西,也就不会再有悲伤的情绪了。
值得注意的便是,亚瑟就算没有再压抑内心的躁动,他也并不是完全失控的状态,在亚瑟杀掉公司的胖子之后,他并没有跟着杀死侏儒,或许是同病相怜,或许只是那个侏儒并没有取笑过他,相反,小侏儒还是公司里被其他所有人取笑的角色,他的生活,或许比亚瑟还要悲惨。
4.冰箱里的大象
我对这个片子的见解,大概写到这里就暂告一段落,再之后关于政治的隐喻,关于DC彩蛋的埋设,关于不断下行境遇中诞生的恶魔,关于幻境与真实对于人生观的冲击等等内容,我相信早有别人做出过详细的评述,在此就不再赘述愚见,我只想用亚瑟钻进冰箱里的这个剧情作为一个结尾。
曾经春晚赵本山和宋丹丹的小品里,有这么一个笑话。
把大象装进冰箱要几步?
三步,打开冰箱门,把大象放进去,再把冰箱门关上。
那把长颈鹿装进冰箱要几步呢?
四步,因为还要把大象拿出来。
但是并没有人再想进入冰箱,于是亚瑟就再也不会出来。
哥谭市,没有人会关注一个美国底层精神病人的状态,不会有人询问他去了哪里,没有人会想到他为了躲避这个世界的恶意,为了压抑自己没有药后躁动的内心,而躲进冰箱。
在那个寒冷,黑暗,氧气逐渐消耗而慢慢窒息的空间之中,如果哪怕有一个人伸出手去,或许事情就不会这么糟糕。 但是电影中没有人这么做,所以事情便无法挽回。
但是现实之中,我们或许还有机会,那些在崩溃边缘徘徊的迷失的心灵,给予他们哪怕最微小的关注,给予他们哪怕一星半点的温暖,说不定就可以拯救不止一条生命。
如果有人这样做了,那么就说明《小丑》这部电影拍得值得,一部好的电影,除去能让人看个热闹之外,也定然要有对于社会,对于人生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