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本武器装备采购规模逐年增长,其意图在于通过采购先进武器迅速具备进攻作战能力。总的来看,日本采购开支绝大部分都流向美国,主要集中在第五代主力战斗机、中程导弹防御系统、高性能大型无人机等领域。为实现这些采购,日本还需进行基于军事同盟关系的繁琐协调和支付高溢价资金。
在战斗机方面,根据已签署的订购合同,未来日本将装备147架F-35A和F-35B战斗机,建成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F-35战斗机群。目前,美国已向日本交付15架F-35,整体进展相对缓慢。而且,F-35的维修和保养成本持续攀升。根据日本方面的评估,F-35的零部件供应以及维护保养、升级优化均由美国承担,日本须向美国支付的单架F-35维修和保养费用高达780万美元以上。
在导弹方面,日本正积极争取向美国采购400至500枚“战斧”巡航导弹。据悉,日本政府将于2023年与美方就采购事宜正式签署合同,总计2113亿日元的采购开支已体现在2023年度的防卫费中。“战斧”巡航导弹射程为400至2500公里,可在陆地、水面舰艇和潜艇上部署,有助于日本提升远程打击能力。
再次引进美制预警机
据外媒报道,美国国务院下属国防安全合作局宣布,批准向日本再出售5架E-2D“先进鹰眼”预警机。这意味着日本航空自卫队将进一步扩充其空中预警力量。报道称,交易包括5架E-2D预警机、6套战术数据链、12台发动机和其他相关系统,总金额约13.8亿美元。
随着E-2D预警机的到来,日本将成为亚太地区无可争议的“预警机大户”。对于国土面积狭小的日本而言,频繁加大在预警机领域的投入,其真实目的远不止“国土自卫”这般简单。外媒分析指出,日本此举针对该地区不断增多的第5代隐形战斗机意图明显,“将提升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空中态势感知能力。”
E-2D预警机是E-2预警机家族的最新成员,该机是在E-2C“鹰眼2000”基础上改进而来,主要执行预警指挥、作战管理、战区一体化防空反导、信息发布等任务。该机采用全玻璃战术座舱,不仅可以显示飞行画面,还可以切换到战术任务显示画面,并能进行战术操作。
动力系统方面,E-2D预警机采用第4代T56涡轮螺桨发动机,功率更大但燃油消耗更少,同时可靠性更高。雷达系统方面,E-2D预警机采用AN/APY-9有源相控阵雷达,这是美军最先进的机载预警雷达,具备在各种海空环境下进行远程预警能力,探测距离达550千米。
该型雷达专门强化了针对隐形战斗机的探测技术。一是采用针对隐形战斗机的低频UHF波段,二是采用有源相控阵体制,提高雷达的杂波抑制能力和多目标跟踪处理能力,三是通过与舰载战斗机、宙斯盾舰上的相控阵雷达组网,进一步增强对隐形战斗机的探测能力。
除预警监测外,E-2D预警机还具有战场管理、导弹防御和数据融合等功能。该机通过数据链将各个平台的雷达跟踪数据融合处理,生成跟踪图像,并与编队内所有作战平台共享,扩大防空导弹作战范围。
不过,日本寄希望于通过E-2D预警机获得对对手隐形战斗机的作战优势,但这一目的并不容易实现。现代战争是作战体系之间的对抗,某一型装备在战场上起决定性作用的时代已成过去。即使E-2D预警机如日方宣传的“可以发现隐形战斗机”,仍然很难实现其作战目的。
E-2D预警机的滞空时间有限,尽管有空中加油机支持,要实现全天时覆盖日本列岛,还需要多架次轮番升空值班,难度较大。在战争形态多变、军事技术日新月异的形势下,仅靠某一型装备取得战场优势绝非易事。日本大量装备E-2D预警机的实效如何,有待进一步观察。
大量采购各型无人机
日本《日经亚洲》杂志网站报道称,自卫队正在考虑派遣无人机而不是有人驾驶的喷气式飞机来拦截接近其领空的外国飞机。最早将于今年在驱逐军舰的演练中首次应用无人机进行测试。一旦识别军舰成功,自卫队将在应对快速移动的飞机的任务中使用无人机,以识别入侵飞机的型号和技术特征。如果无人机识别其具有很高的攻击威胁性,自卫队将出动有人驾驶的飞机进行应对。为此,日本正在考虑购买土耳其制造的TB-2型无人机或美国开发的MQ-9“死神”无人机。在进行相关报道时,《日经亚洲》不忘与所谓“中国威胁”挂钩。
日本去年底通过的新版《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国家防卫战略》和《防卫力整备计划》3份安保政策文件中,无人机的使用是一项关键战略。其中,《防卫力整备计划》提出,为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将人员损耗控制在有限范围内,将在重新评估现有装备体系和人员配置的同时,尽快完善各种无人设备。
为实施无懈可击的情报收集、警戒监视、侦察和目标定位,日本自卫队将配备用于海上监视的滞空型无人机、舰载型无人设备以及可在对方威胁范围内持续收集目标信息的侦察用无人机。日本防卫省今年初发布的一份防卫文件也显示,日本将放弃“过时的”攻击和观测直升机,配备“攻击/多功能”、“小型攻击”和“监视”无人机系统,这样的话,所需人员也将减少约1000人。
对于日本提出用无人机来监视、拦截对方飞机的意图,专家认为,现实中这种想法可行性不高,不排除“碰瓷”的可能。因为无人机的可控性和机动性都比较差,一旦与对方大型慢速飞机飞得比较近,难以及时躲避,可能酿成空中风险,比如撞到对方战机的螺旋桨,导致其受损。
事实上,日本早在2015年便向美国订购了3架“全球鹰”无人机(Block30I型号),以此组建一个无人侦察航空队。迄今为止,日本已支付613亿日元的采购费用,并为未来向美国支付的维修和保养费用预备了2637亿日元。尽管目前已交付一架,但近期有消息称,鉴于“全球鹰”的性能瑕疵,美军计划逐步淘汰日本采购的Block30I型号。
近日,在野党议员辻元清美在国会质疑岸田政府花重金向美国采购落后武器,严重浪费了防卫费,一时间引发日本国内舆论的讨论——日本政府的对美军购,究竟是更看重政治属性还是军事属性?是真的打算采购武器,还是仅以采购武器的名义向美国交保护费?
布局下一代尖端武器赛道
据美国《国防》杂志网站报道,日本新增加的防卫费将有相当一部分投向军事科技研发,2023年度的军事科技研发开支预计将接近翻番,未来5年的研发总开支将提高到目前水平的4.5倍,达到260亿美元。重点项目包括用于“岛屿防御”的反舰导弹、升级版12式岸舰导弹和高超音速武器等。此外,最新宣布的第六代战斗机开发计划也纳入其中。
不难发现,日本自主研发的重点是布局研发周期较长、新兴技术特征明显的未来概念性武器。其目的在于紧跟先进军事技术发展节奏,自主掌握下一代尖端武器核心技术。具体来看,中远程导弹研发方面,尽管日本已宣布采购美制“战斧”巡航导弹,但同时也在推进12式岸舰导弹的增程和改型研发项目,计划将其射程从200千米提升至1000千米,并扩展出海基发射平台型号,为日本未来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巡航导弹进行技术验证。
高超音速武器是日本研发投入的另一重点。目前,日本正集中研发“高超音速滑翔弹”,计划于2026年列装“早期装备型”,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2028年列装“性能升级型”,将采用更为先进的乘波体设计弹头,可进行复杂的机动变轨。
“两高一磁”武器,即高功率微波武器、高性能激光武器和电磁武器,被日本视为“战争游戏规则的改变者”,是其长期研发攻关的重点。近年来,日本不断加大投入,寄望于一旦取得技术突破,便能实现军事科技领域的“弯道超车”。
在下一代战斗机研发方面,日本放弃了推进10年之久的第五代战斗机“心神”研发计划,转而联手欧洲国家研发第六代战斗机。据悉,日本、英国和意大利将按照4∶4∶2的出资比例,启动下一代战斗机GCAP(全球空中作战计划)的联合研制计划。日本三菱重工、英国BAE系统公司和意大利莱昂纳多集团将于2025年共同启动该项目,预计在2035年前完成研发计划。
表面上看,日本在长远技术规划上布局自主研发,在快速提升作战能力方面奉行“拿来主义”,好像是长短结合、双线并行的策略。然而,不断膨胀的对美武器采购已经逐渐让日本防卫界和军工产业界丧失了对尖端武器技术研制的决心,甚至陷入路径依赖的“负循环”。因此,其野心勃勃的研发计划很可能再次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