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8月1日邓小平在北戴河听取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谷牧汇报沿海开放城市的工作后,当即明确指示:“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
邓小平听取谷牧的汇报(原载《宁波日报》)
全世界的“宁波帮”对宁波的发展和建设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但是,你可能不太知道,很多“宁波帮”的重要人物还都是长寿者。
例如出生在宁波镇海的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荣誉主席邵逸夫高寿至107岁,是非常罕见的长寿老人。
出生于宁波东钱湖畔的香港卡尔顿酒店集团董事会主席李达三先生今年已经虚龄恰好100岁了,但依然精力充沛地活跃在宁波、香港的商界之中,他还经常会在新年前夕给我们寄来亲笔签名的贺卡。
由此,我想到了在宝岛台湾我的一位忘年交,他就是台北市宁波同乡会原理事长王雄夫先生,王先生祖籍在宁波原镇海县柴桥镇(现在属于北仑区),也是地地道道的“宁波帮”。
这是位乐观、健康的“宁波帮”人士,享年整整100岁(1915~2014年),无疑也是个很长寿的老人了!
2004年4月“浙江宁波书画院名家邀请展”在台北开展,王雄夫在开展式上致辞
我和王雄夫先生认识,还是在1997年。他作为《宁波同乡会》杂志的主要负责人来宁波考察,顺便邀请几位政协和台办的同志座谈,我也被邀请之列。
初次见面,王先生就在寒暄之后,便拿出几个信封,上面写着我和其他人的名字,他按姓名分发给大家,连声说道:“这是诸位在《宁波同乡会》杂志上发表文章的润笔费,不成敬意,不成敬意。”
我打开一看,原来是台币。由于当时台币在大陆,既不能买东西,银行也不办理存款,所以我拿回来之后,留下几张放起来作为纪念,另外一些全分赠给友人了,当时台币在大陆还不多见,所以大家也都感到很新奇。
后来我担任宁波市政协驻会副主席,恰好分管港澳台侨及外事工作,作为东道主多次会见和接待王雄夫先生,由此也结下了友谊,成为了好朋友。
王先生积极推动甬台之间的交往,特别是在1993年8月,他带领20名在台宁波籍大学生抵甬(宁波),首开了两岸青年学子文化交流的先河。
至今,此项交流活动已持续了近30个年头了,在海峡两岸产生了极好的影响,这和王先生不忘初衷、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分不开的。
我也多次参与接待这些来自台湾的大学生们,他们和大陆学子宛如一家,都是青春飞扬,都是书生剑气,大都很支持祖国的和平统一的伟业。
记得2007年10月16日,我陪同政协王卓辉主席又一次接待了王雄夫一行。席间,王先生高谈阔论,神清气正,中气十足。那年他已经88岁了,思维如此之清晰,气色如此之康健,使得我这个曾经搞过老年医学研究的人,不由地问起了他的养生经验。
王老先生却笑而不答,只是朝他的夫人努了努嘴。他的夫人王胡兰英女士会意地接上话茬,很风趣地说道:
我在南苑饭店接待王雄夫和夫人王胡兰英(作者 摄)
一席话,说得大家哈哈大笑起来。王雄夫也颔首应道:“是这样,是这样!”王老先生喝了一口红葡萄酒后,意犹未尽地又补充说明了一下,他说:
我23岁在上海学唱京戏,可以连唱三个小时,现在也可以唱个半把小时,我感觉唱戏有活血通气的好处。
他认为唱戏对自己有活血通气的作用,这实际上很有科学道理的。中医认为:“脾在志为意,在声为歌”。因此,放开喉咙,抑扬顿挫地几段清唱,完全可以疏解肝脾之郁结,使得脾胃气机条畅。而“脾为后天之本”,脾气足,则正气旺,对身体健康的好处极大。
同时由于嗓音拔高的情况下,会呼吸加快,增加肺活量,吐故纳新,非寻常之发音说话可比。中医认为“肺朝百脉”,推动了组织液的顺畅流动,加速了经络阴阳之气的运行。
记得音乐家冼星海曾经这样说过:
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流;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
唱戏尽管不是单纯的音乐,但也属于广义的音乐范畴。也是可以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生活中的一股清流,陶冶性情的熔炉。显然,唱京剧或唱歌都是一个调节身体状态的好方法,乐而忘忧,岂不快哉!
至于王先生的有气就“发脾气”,实际上也是一种健康行为。多数的场合,适当地发发火,出出气,把郁闷在心里的东西发泄一下,不把气闷在心里,也就是在释放压力,甚至到人少的地方“仰天长啸”,吼他两嗓子,也是有好处的。
不要生闷气,这对保持身心健康格外重要。美国生理学家爱尔马(Alma)曾做过实验:
由此分析,人生气时的生理反应十分强烈,分泌物比任何时候都复杂,且具一定的毒性。所以,无论如何不要生闷气,一定要“有气就发”,这就叫“发脾气”。
心理健康是幸福的重要指数,也是机体健康的重要标志。有气不发,长期憋在心里,就会郁闷成疾。中医叫“邪无所出”,只好在机体内部酝酿成疾了。
但是要牢牢记住的是“发脾气”要有度,要“理性发泄”,要有旷达的胸襟。莎士比亚说:“旷达者可以长寿(A light heart lives long)”——王老先生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旷达的长寿老人。
所谓“理性”发泄,是指一个人在疏导释放自己的消极情绪时,自己所采取的行为,不会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的有形或无形的伤害,这就是说发脾气要适度、适量,适可而止,而且要过后就忘,不要记怀在心里。
至于王雄夫先生热衷的麻将,也要正确地、科学地认识。过度打麻将的弊端自然很多,但适度的打麻将对健康的益处也是不少的。
台北奥林匹克委员会副主席、资格甚老的“国大代表”陈重光先生曾专门撰文写了一大篇关于麻将的文章,我是访问马拉西亚在吉隆坡的华人社区一个“麻雀馆”(即麻将馆)墙上看到的,当时就全文抄录了下来。附记于此,以飨读者:
有天地后有人类,有人类后有国家,而后有文化,有康乐。有康乐后,复有麻将。
是以麻将者乃中华民族之国粹也。其历史悠久,变化无穷,包罗高深巧妙之技术,含蕴生克盛衰之哲理。
中国老年人痴呆症之所以比欧美国家少,原因之一可能就是麻将,人愈老愈需要它,这是锻炼智力的游戏。《孙子兵法》的三十六计都可以在麻将中体现出来,所以能够预防智力退化。
说麻将有利于身体健康,一是因为打麻将时,右手摸牌,左手码牌,脑子里不停地想着如何快点去“和”[hú]。
所有这些几乎都是在同一时间完成的,时间一长,有利于手脑并用,对强化手脑协调,促进脑部发育,延缓衰老,预防老年痴呆症有一定功效。
二是打麻将可以帮助活动手指,而且使我们的大脑处于高速运转中,所以说打麻将是很受老年人喜欢的一项休闲运动。
因麻将具有自然的凹凸感,经常在手中磨擦,能起到穴位按摩的作用,天长日久,经常刺激这些部位,可调整相应组织器官的功能,改善其病理状态,从而起到某种疏通经络的作用。
那天在餐桌上,王老先生还特意补充了一个饮食方面的小诀窍,他说:
我还有个“小毛病”,就是喜欢吃姜,生姜片蘸醋吃,餐餐不断。
这哪里是什么“小毛病”啊,分明是“大有益”的好习惯。
姜对健康的益处和延年益寿方面中国古代很多书籍都有记载,如孔子就说:“不撤姜食,不多食”(每餐必有姜,但不多吃)。《东坡杂记》还讲述道:
余昔监郡钱塘,有僧号聪药王,年八十余,颜如渥丹,自言服生姜四十年,取姜乳蒸饼或作饭和丸食之。
说这位八十多岁的老僧“颜如渥丹”。渥丹者,红百合也。形容他面色红扑扑的,犹如红色的百合花一样。
而王老先生面色也确实很红润,真的宛如苏东坡记载的“颜如渥丹”。这完全是身心健康的具体体现。难怪民间有谚道:“朝食三片姜,如得人参汤。”
对于姜的吃法,除了王老的蘸醋吃之外,一般也可嚼含生姜,就是把生姜洗净去皮,每天早晨起来先饮一大杯温开水,然后将姜片放到嘴里慢慢咀嚼,将姜片嚼烂,含10分钟左右,让生姜的挥发性成分在口腔内充分散发。
明代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中还有个含有姜片的“神仙粥”,也很有特点,对感冒风寒暑湿之邪并四时疫气流行头疼骨痛,发热恶寒等症初期,“服之即解”。李诩写道:
用糯米约半合,生姜五大片,河水二盅,于砂锅内煮一二滚,次入带须大葱白五、七个,煮至米熟,再加米醋半小盏,入内和匀,取起,乘热吃粥,或只吃汤亦可。
唐代名医梁新,湖南常德人。据《北罗琐言》:一富商乘江船运货,白天健康,深夜得暴病而晕死,黎明气未绝,请梁治,梁在船上一一问后,断定是食物中毒。但是船上的人都说:他吃的和我们一样,也没赴过筵,没上过饭店,不可能是食物中毒。
梁新又问道:“他平常最喜吃什么?”有人回答:“他最爱吃竹鸡,每年不下数百只,近来又购了些,杀了烤着吃哩。”梁新说:“这就对了,竹鸡最爱吃半夏,病人吃竹鸡太多,必定是中了半夏毒”。
于是他用生姜捣碎后滤汁,撬开病人牙齿,连灌几杯,病人竟然苏醒过来,后经调理而康复。由此梁的名声大振,后来还做了尚药奉御(宫廷医官)。由此可见,生姜还有极佳的解毒功能。
以上这些王雄夫先生的养生之道,真还都有一定的科学道理。我当时很认真地讲:“等王先生100岁时,我到台湾去给您祝寿。”他却声音洪亮地说:“100岁的生日不过,要过120岁的生日!”
遗憾的是天不假年,他在100岁的时候,还是仙逝了。但是,这位“宁波帮”的百岁老人养生之道,确实可以说是健康宝典中的金玉良言,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继承和发扬。
附记:关于王雄夫先生的年龄问题的考证
1.据台湾《自然医学》杂志社社长,中华自然医学教育学会秘书长何永庆先生援引台湾出版的《浙江省同鄉會》(月刊)中记载,给我发来微信云:“吴先生出生于民国四年(1915年)十月三十日,逝于民国一零三年(2014年)九月十一日,虚龄一百岁。”同时发来截图一份如下:
2.宁波市人大原主任陈勇给我的微信说:“王雄夫先生是103岁仙逝的,他102岁时,我和宁波一些朋友特地到台湾去拜访他,热情接待我们,至今难忘!”
3.由于以上的疑问,我特地询问了宁波台办副主任吴其通先生,他当天傍晚就发来的微信告诉我:“常主席好。此事我问了,是这样的:现在书面资料提供的都是王雄夫先生享年100岁(1915-2014)。王雄夫身份证上的出生时间是1915年。但是,听王雄夫太太说,王雄夫实际享年102岁,他身份证的出生时间少写两年,也就是说,王雄夫出生时间应该是19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