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曾和平 美国医人
三月中旬,加拿大疫情尚未有现在这么严峻。医院里虽有零星的病人,却并没有影响大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我们也按既定的计划,前去古巴度假。短暂告别了多伦多,享受了一把加勒比海的蓝天、阳光和沙滩。
古巴的蓝天、大海和沙滩度假回来之后,情势陡然变化。医院确诊和住院病人显著增加。
因防疫管控升级,政府和医院要求所有从国外回来人员,无论自何处,一律在家自我隔离两周。
突如其来的变化,打乱了先前的安排和计划,心里未免有些沮丧。不管怎样,从大局出发,按政府和医院的要求行事,我和爱人自觉在家隔离了两周。
但暖心的是,按照政府的要求,医院对隔离期间工资照发。心里着实充满深深的谢意,更为能提前体验到退休生活,感到了一丝的惬意。
自我隔离结束后,按程序报备医院健康管理中心,通知单位领导,回医院上班。
上班第一天,感觉到医院气氛已明显的改变。
进入医院的通道不在是以前病患和工作人员混用,而是医患各自行走专门的通道。医院开始谢绝所有探视。
更大的变化是,由以前的不准在医院戴口罩,转为要求在病人服务区,必须戴口罩。
说起戴口罩,东西方确有很大的认知和文化差异。
从中国的抗疫成功和东方人骨子里的文化浸淫,理所当然认为口罩既能保护自己,又能防传染于他人,可以说一举两得。
但在西方人的理念里,只有病人和需要操作的医务人员,才需要戴口罩。而正常人是无须也没有必要戴口罩。
人病了,待在家里,或者戴上口罩,其他人就不会受到传染。这也是为什么,西方很流行“CALL SICK”。只要自己不舒服,打个电话给单位领导,告知身体欠恙,不能上班,一切都妥了。工资照发,领导不问,同事高兴。
相较于小时候接受的“带病坚持工作”,“轻伤不下火线”等教育,感觉到确实有认知不同。
这也是这里对全民戴口罩,为什么一波三折,由先前的不提倡,转为不反对。最近安大略省刚刚由省府宣布,除了已颁布的禁足令,还要求全民佩戴口罩。
之前,本地一很有影响的媒体,在报纸上登出一醒目调查:疫情爆发期间,民众是否应戴口罩?出发点是为政府决策,提供民意和民情。
但又觉得,这么简单的问题,在中国已经证实了的有效举措,为什么在这里却还是将信将疑。不得不说,认知和理念不同,小事也会变成大事。
同样,在科室里,也出现截然不同的两种表现。
我和另一位国内来的同事,按照要求,不论检查病人与否,除了吃饭,全天全程口罩不离。
而本地其他同事,只在检查病人时,才戴上口罩。其它时间,只要没有上级检查,能不戴就不戴。
政府不愿全民戴口罩,也有对医疗防护用品储备的忧虑。过早鼓励全民戴口罩,国家储备不足,势必对一线医务人员的防护用品造成冲击。
医院和部门的领导,再三告诫,要节省使用防护用品,因为耗竭储存只是时间问题,目前采购已非常困难。
这使我联想到,国内疫情爆发之初,加拿大和多伦多的华人和华侨,捐款捐物,几乎买断了这里所有的口罩和其它医疗防护用品,用以支援国内的抗疫。血浓于水,不是挂在嘴上,而是落实在行动。
我和爱人也加入到捐赠的洪流中,以我们微薄之力,助推国内抗疫大潮。
然而,风云突变,天意难料。
就在国内高唱抗疫凯歌之时,北美却成了全球万众注目的疫情之地。
虽然,加拿大的疫情相对美国要缓一些,但情形也不令人乐观。
连总理的夫人和外交部高官都中招,更别说普罗大众。
身据高位的总理,不仅要居家隔离,一边带娃,张罗一日三餐;一边还要天天发布疫情报告和应对措施。疫情发布会期间,因为天冷,临时进屋,取衣御寒。
当然,疫情吃紧,医院也有所动作。
首先停止了所有的择期手术,归类了三处的肿瘤病房,重新分配一线医务人员,腾出尽可能多的病床,收治危急重新冠病人。
同时医院在停车场,快速搭建方舱医院。
建设中的方舱医院所有一切,都是为即将到来的疫情高峰准备,迎接未知的病人数量增加。
最令人有一丝不安的是个人防护用品。
目前医院使用的个人防护用品疫情爆发前,各种防护用品,应有尽有,根据需要,随意使用。
疫情爆发后,先是不准戴口罩,后要求戴口罩,每天两个。而N95口罩只允许在检查新冠病毒阳性的病人时使用。
时值今日,医院已经要求口罩回收,视使用和采购情况,以备弹尽粮绝时,消毒后重新使用。大家心里不免有些担忧,口罩重复使用,会不会带来未知不良的后果。
坏消息在接二连三地传出,院内有科室出现大规模新冠病毒的感染,包括病人和医护人员。其中一个科室五名工作人员同时检测出新冠病毒阳性。
不安和焦虑,像一股阴冷的暗流,在医院医务人员的心里流淌。
好在医院领导很快意识的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想尽一切办法,采取更可行的措施,提供更多和更新的个人防护用品,来保护医务人员。
对有任何新冠病毒感染症状的医务人员,快速做病毒检测,居家观察,工资照发。
接诊病人的前台,安装玻璃保护屏障;升级保护性面屏;加速订购N95口罩……。
新安装的前台接诊病人防护屏障这里的疫情,同样引来了大洋彼岸同胞关注的目光,拨动了华夏九州牵挂的心弦。
因网络的传播,内地的亲人、亲友和曾经的同事,知道加拿大严峻的疫情后,除了叮嘱多多保重,注意防护,还纷纷联系和询问是否需要邮寄个人防护用品,特别是口罩。
作为广州一家医院重症科室主任的医生弟弟,深知新冠病毒感染的严重性,直接寄来了口罩和护目镜。加拿大北京协会的领导也为我们分发了北京侨联赠送的口罩。
弟弟寄来的口罩和护目镜游子远离,亲情牵挂。一股股暖流,荡起心底感激的涟漪。作为具有五千年华夏文明的炎黄子孙,虽远离故土,面对肆虐的病毒,残酷的疫情,心里也多出了几分淡定。
当然,口罩和防护用品的短缺,不仅在医院,社会上也一样。
就在政府号召全民佩戴口罩之际,仍有病人来医院做检查不戴口罩。
我问其中一位七十多岁的病人,如此紧张时期,来医院为什么不戴口罩?他告诉我,已经跑了很多的药店和超市,都告知无货。其女儿是社区护士,因感染了新冠病毒,正在家中隔离。
检查结束后,出于同情,我想将自己剩余的一只口罩给于他。他却说,不用了,你们更需要,礼貌地回绝了我的馈赠。
望着他远去的背影,心底升腾起敬意和感叹,理解是人类的共性。
第一次接触新冠病毒阳性病人,是在复活节值班期间。
当接到急诊室打来的电话,告知有一新冠病毒阳性病人需要做检查时,心里虽然有所准备,却仍然有少许忐忑不安。毕竟对这一至今表现诡异的病毒仍然知之不多,其传播途径即使专家,也众说纷纭。谁会中招,天知地知。
为此,我做了所具备的最高个人防护准备。从头套,N95口罩,防护面屏,隔离衣,手套等,尽可能武装到牙齿。但与国内医院,尤其是武汉医院的防护用品比较,只能说小巫见大巫。
准备停当,带着检查机器,进入病室。内心默默告诫自己,沉着冷静,避免恐慌。但检查期间,病人不停地咳嗽,面屏也出现雾气,机器影像模糊不清,心里出现紧张,头脑亦开始浮想联翩。
好在短时间控制了自己的不安,面屏里的雾气也慢慢消失,最后竭尽全力,做完了检查。
出了病房后,才觉得背部有些许的浸湿,身体已出现明显的耗竭。
之后反思,紧张的心情,超越了驾轻就熟的技术。经过此役,总结得失,相信今后面对其他的新冠病人,定会从容许多。
学医数载,从医多年。职业的潜移默化,已经铸就了医人的责任和担当。无论身处何地,治病救人,乃为终生己任。
社会巨大的机器运转,需要每个人充当好自己的角色。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对社会应有贡献。
随着疫情的发展,加拿大整体已经产生了明显的变化。
除了餐馆和娱乐场所停业关门,人们已减少社交活动。外出采购办事,大家自觉遵守人与人之间两米间距。
一些大型购物场所,推出系列利民举措。
COSTCO连锁购物商场,提前一小时开门。而这一小时是专为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和残疾人士服务,使他们能在前一晚消毒好的店里安心选购自己需要的必需品。除此之外,对于一线的医务人员,警察和消防人员,只要出示单位工作证和会员卡,就能优先获得服务。
加拿大最大的的咖啡连锁店TIM HORTON在医院里的分店,也定期为医务人员提供免费的咖啡和甜点。
本地著名的巧克力厂家,也为医院医务人员赠送上好的巧克力。社会的回馈,激励着一线医护人员更好地为民众服务。民众的厚爱和支持,也像涓涓的溪流,滋润了因紧张和劳累而干裂的医人心田。
医院里的医护人员,为了至亲,在家里也采取了相应的防范措施,错峰吃饭,分房睡觉,手机联系……,担当起护家的重任,也忍受着随之而来的孤独。
为了社会和家人的安全和福祉,大家无怨无悔。
这个春天注定要留下她特有的烙印。
家家户户门前少了以往的花红柳绿,但前庭后院里历经寒冬的花蕾,正顽强地在春风里绽放。
初春绽放的花蕾一场看不见硝烟的大战目前仍在全世界惨烈地展开。冲在第一线的是义无反顾,逆行而上的广大医务人员。他们正以自己的铁血身躯,护卫着全球的黎民百姓。
留下对春天的眷恋,准备收获夏秋的果实。相信最后的胜利,属于整个人类。
原标题:《抗疫心路历程》